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9 17:36:4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贾晓静)“人工智能(AI)发展对国际组织格局产生了影响,高校在育人方面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6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分享说。
当天,多位来自国际组织研究领域和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围绕“AI时代的国际组织重构与全球领导力人才战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活动由国组智库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联合主办。
6月27日,北京,“AI时代的国际组织重构与全球领导力人才战略”研讨会举行。马子倩/摄
李雪具体展开说,AI时代下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注重多学科整合、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相关人才需具备对技术的深度理解,而非仅停留在基本功能层面,同时对治理创新的广度也有要求,知识结构应突破单一学科壁垒。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属于传统文科专业范畴,在以理工科见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差异性,这也为其他高校如何适应AI技术带来的变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李雪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着重聚焦于科技类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能源、环境等领域,工科教师也承担相应课程教学。课程设计融入了AI基本原理、国际规则动态等内容。鉴于AI存在算法“偏见”,学生还需具备跨文化伦理认知,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加强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李雪还补充说,哈尔滨工业大学除开设单独专业外,培养对象还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设立辅修专业提升学生相关能力。
结合AI技术与外语院校特色,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琦认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适应文化差异、具备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在AI时代,还衍生出AI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议题筛选方面,可通过“爬虫”、大数据抓取进行。在基本应用和技能掌握层面,能够运用大模型即可;而编写对话脚本的能力,将成为未来的核心能力。
相关议题的讨论意义不止在于AI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可能,更重要的是,AI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存在感”越来越强。用外交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教研室主任牛仲君的话说,在联合国,AI已经成为新的“气候变化”,它让每个人都感到有风险,各个机构都在对此展开讨论。
在牛仲君看来,目前AI风险尚未完全释放,科幻片中机器人反过来“奴役”人类的情节,会促使关于AI风险治理和伦理的讨论提速。未来,AI对国际组织愈发重要,国际组织面临资金短缺、影响力下降、联合国边缘化等问题,而AI可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发挥作用。
“AI风险治理不只是对人员素质有要求,国际组织在AI时代下愈发需要能独当一面的人才。”牛仲君表示,中国在AI与国际组织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可通过数据支持为联合国提供更多助力,双方未来可以展开更多合作。
此外,牛仲君认为,推动国际组织进行结构性和机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伴随着全球治理转型,西方国家的部分国际组织总部正在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变化可能为中国提供重要机遇,中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牛仲君介绍,近年来在他所在的外交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授课增加了数据统计、数学模型及国际组织和AI相关课程。
虽然AI正从某种程度上重构教育,但教育归根结底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到最基础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联合国中文处原处长、中国前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徐亚男在研讨会上分享说,联合国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高度重视全球领导力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这要求中国的全球领导力人才从各国和各民族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立场,重点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引领全球共识。
责编:李传新
一审:李传新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