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核特色“大思政课” 讲核自信育核人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9 17:12:58

陈兵

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本质是讲深、讲透和讲活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鲜活道理这要求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和学生学习成长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特色学科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进行高精尖专业科技人才的思想战略动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的外部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尤其在核能科技研发领域的优势争夺日趋激烈。因此,涉核类高校思政课讲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应当立足于核安全特色和相关国家行业领域实践,着眼当前国际核安全困境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依托数字化打造高校大思政课教育高站位、问题化和生活化,构建聚焦国家社会安全建设的核特色“大思政课”育人模式,讲好中国的核故事、核道理和核自信。

涉核类高校“大思政课”应聚焦国际大变局中的核安全

“大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不能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必须坚持当代青年思考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把握和平发展命运的问题导向,把讲述马克思主义核安全道理的思政小课堂,还原为波谲云诡的核安全斗争的社会生活大课堂。当前大国博弈白热化和地缘政治扰动,西方国家频繁核试验、发动核战争的阴云挥之不去。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和人类和平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和平赤字,遏制核威慑、打破核垄断和消除核泄漏等核安全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课教育要有人类视野的高站位,运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和新思维,以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为指导,以中国青年的现实担当聚焦并回应当前人类核安全的困境。

首先,培养当代青年人类视野、华夏立场的核安全世界观。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对于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命存在,他们的客观学习生活,不是表面的日常衣食住行娱的琐细,而是以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为内容的国际核技术研发的残酷竞争及其核军事力量的均势博弈。中国的军事核防御力量和民用核能工业体系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服务,就要不断形成自身的核技术研发和核战争防御优势以巩固国家安全。广大核类专业青年身为中华民族安全脊梁的一分子,为此需要英勇攀登科学高峰的刻苦钻研精神。启发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根据,依托专业学习组织审视社会生活根本安全问题,从而建立专业学习的钻研激情,承担报国安民的安全责任。

其次,树立人人都是核安全建设者的生命自觉。核安全文化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思想实质。从“四史”学习来看,中国核安全文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统筹安全和发展,进行70多年艰苦奋斗的核工业建设管理和军事国防建设的思想结晶。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建设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治国理政智慧和社会安全管理智慧加以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批判吸取欧美、苏联国家的核工业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今日中国的核安全成就,离不开广大青年对核安全战略和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认识和强力支持,离不开全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参与,离不开具有高度统一安全共识的社会群众基础。核类专业青年要以核安全建设者为自己的生命大义,在高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钻研核技术、宣传核安全和建设核安全。

涉核类高校“大思政课”应厚植立德储能的赤子家国情怀

“大思政课”是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忠诚建设者的立德教育、成人教育。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妄图渗透、争夺和危害我们核安全领域的“青年人才”。他们别有用心地在社会生活中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寄希望于我国从事国家安全领域关键核心事业的青年建设者在思想和行动上腐化堕落。这就从德性修身和家国情怀的高度,为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们思政课教师不是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抽象文化知识,而是用日常生命再现新中国的核工业建设的科学家、思想家强核报国、矢志奋斗、不畏艰苦的赤子家国情怀。换句话说,大思政教育的实质,是用老一辈核安全建设的“大先生”,去感召正在蕴蓄生命德性的“好青年”,实现核科学家——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精神契合。

第一,树立核类青年学生的“德”,即强核报国、挺膺担当的专业主体性。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要与湖湘历史上的思想家、民族英雄等大先生报国事迹相结合,与中国核工业建设史中的大先生奋斗拼搏事迹相结合。“大思政课”通过文、史、哲、法综合等跨学科组织教学案例和知识材料,坚持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相统一的文理工融合的大科学家思想家精神。如湖湘文化的历史人物王船山先生,既是追求民族发展变革真理的思想家,也是旗帜鲜明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核心利益的道德家。当代中国核工业建设发展史上的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老一辈核科技工作者,既是永攀核物理科学研究高峰的科学家,更是守护华夏民族千秋安全利益的道德家,也是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条例的制定者。“大思政课”要善用这些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不仅规定着思政教师教学和修身的精神方向,也擘画了青年学生精神成长和专业提升的可靠蓝图。

第二,数字化“大思政课”构建全过程强核储能育人场域。首先,要善用互联网的信息化,指引学生通过浏览核类主流官方媒介报道和期刊信息,及时搜集了解欧美社会的核技术情报,建立学生中的情报兴趣小组。其次,链接核工业企业、军事院校、核科研机构等机构网站信息和相关权威出版物,利用电子化媒介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编写《湖湘历史传统中国家安全思想选编》、《核工业“大先生”人物传记目录》、《核工业“大先生”安全事迹选编》、《核工业“大先生”思政修身事迹选编》等电子教材,并拍摄相关案例视频建立教学电子资源库。最后,以党团组织建设引领学生交往单元化、组织化和整体化,积极创办核安全科普、核安全战略研究和核辐射民防动员的学校电子刊物。打造广泛凝聚的学校核文化数字媒体平台,建设探讨核安全知识、分享核安全情报和有效动员社会民众的核安全科普基地,联络各行业领域核类校友反哺高校核学科培养,有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强核储能育人场域。

涉核类高校“大思政课”应涵养扎实理论素养的核人才

高校“大思政课”要立足深耕教材理论逻辑,讲好中国国家安全基石的核道理和核自信。中国核安全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思想成果,来源于党领导人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持续认识和把握,是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安全战略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兼顾发展和安全的中国式核工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旨在和平安全利用核能反对核霸权核战争,建设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以思政课教材的理论逻辑为方法遵循,从辩证唯物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维度,对中国核安全实践加以分析和整理,把教材抽象知识还原为鲜活感人的具体核安全的管理和技术实践。另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面广、精准、高效的智慧课堂优势,深度融入中国核安全文化,针对学生个性学习的兴趣、难点和痛点,遵循人、时、势、事、行、德等六要素实践智慧分析结构,引导学生达到理事合一的趣味性课堂学习。

比如核安全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重视教材概念精读基础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师生研讨教学。第一,线下课堂教学重在师生共同细读物质与意识、意志与操作、真理与价值、安全与发展、国防与民用等矛盾性概念群,了解人们科技实践活动基本结构与意义追求,并进行核工业建设活动和安全管理情境迁移与应用。第二,在核安全事件案例的智慧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观点,研讨式分析具体核安全实践细节的思政意蕴,养成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智慧核安全实践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聚焦安全问题,激活自身安全责任担当。第三,线上学习生活注重培养学生清晰严谨的理论写作习惯。从教材经典段落语句的背诵,渗透到课后的人工智能+核特色大思政的理论写作与自媒体传播。通过设立课堂概念抽查、教材经典段落研讨、学习通线上主题讨论和数字化师生朋友圈聚合等日常生活智慧教育机制创新,共建智慧日常核安全理论共同体,充分释放人工智能时代大思政育人效力。

综上所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所需的核安全建设迫在眉睫,“大思政课”助推的国民核安全动员刻不容缓。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贯彻新时代的“大思政核果 ”育人精神,有必要将核安全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展国防安全的全民思政教育动员,提升公众核安全接受性和预防力。一方面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核故事培养强核报国的青年人才。通过在讲道理中摆事实、展形象,更好引导青年为夯实中国总体国家安全、全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2023年度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湘学的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