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如何创新发展?听,来自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的“好声音”

  掌上怀化   2025-06-29 08:36:52

6月28日下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福地怀化”全国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在湖南省怀化市启动,全国130余名副刊人齐聚一堂。

会上,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代表进行交流发言。

以下是他们的发言(摘要)分享。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特色定位与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发言

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一直高度重视办好副刊。以“大地”副刊为代表的副刊是党的文艺宣传重镇,是人民日报的金字招牌之一,是我国中文报纸的“老字号”。

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时准确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在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定力,通过多元形式实现思想引领、审美提升和社会共情的统一,多发好文章,是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第一任务和重要职责。

下面,我结合党报副刊特色定位,深入探讨全媒体背景下报纸副刊如何创新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谈谈我们近来的一些做法和探索。

一是坚持开门办报,坚持三贴近

加强调查研究。3月19日,人民日报调研小组奔赴上海,深入了解与学习《文汇报》《新民晚报》副刊的办刊特色,给我们办好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带来了很多有益启示。

加强热点问题研究。文艺部牵头组织召开“聚焦新大众文艺”研讨会暨选题策划会,密切关注百姓文艺生活新特点、新热点、新需求。

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今年以来,通过与读者的密切沟通,在大地副刊开展诗歌征文活动,择优录用普通读者来稿,增加我们跟读者与受众的密切关系。

二是坚持丰富优质内容供给,不断扩大三个覆盖面

抓住“时节”“时令”,提前策划。围绕重要时间节点,跨编辑室合作推出“大地清明”“大地赞歌”“大地端阳”等整体策划,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

大胆探索改文风实践。力戒套话、空话和大话,让文章“瘦”了下来;提高思想含量,让文章内涵“升”了上去;注重趣味、辣味与韵味,让文章的味道“活”了起来。

三是扩大作者来源,重视名家,不薄新人

坚持“高品位与大众化结合”,既保证名家好稿件“常常见”,又大力发掘基层作者与年轻作者的好作品“时时有”,同时向包括科学、教育、艺术、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作者破圈约稿,让“大地”成为党团结、影响文化界的一个平台和阵地。

四是探索融媒传播新机制,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好作者、好题目、好文章”的基础上做出“好传播”

利用人民日报文艺宣传协调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通过建立选题策划机制、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等,以共谋共创共产提升报道的丰富性、思想力和传播度。同时完善“报、刊、网、端、微、屏”等端口内容建设,形成跨平台影响力。

立足两块阵地,传播巴山渝水好声音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日报编委单士兵发言

现在的重庆日报副刊主要是通过两块阵地来体现的。

一是《两江潮》副刊。她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重庆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近年来,《两江潮》以“巴山风物,渝水乡愁”为主题,立足本土,放眼全国,进行了一系列全媒体探索,讲好了重庆故事:

2017年-2024年,我们前后推出了7次大规模的“重走”系列全媒体报道。在此期间,我们重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古盐道、古诗路、红色信仰之路、成渝铁路、成渝古驿道、解放重庆之路。

2023年起,《两江潮》副刊持续推出大型全媒体人文专栏《重报艺文志·口述》,以亲历者的视角,打捞尘封的历史记忆,记录时代变迁。

2022年,举办重庆日报文学奖评选活动,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刊登于重庆日报《两江潮》上的副刊作品进行评选,最终,15篇作品从800余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盛赞。

在面对名人去世类的新闻时,副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客户端平台上推出相应的回忆文章。2022年,《两江潮》推出的《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是作者在获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接到编辑约稿创作的追忆文章,客户端率先推送,即引起广泛转载,报纸版随后刊发,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即时推送,让副刊文章跑出新闻速度,既能保持副刊的审美性,又兼具新闻的时效性,从而增强了副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是《共赏百本好书》。从版名即可见,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副刊,每次该版稿件都会被全市38个区县的融媒体中心、图书馆、书店、读书会的公众号转发,市内43家公共图书馆、370多家实体书店也开设了“百本好书送你读”专区、专柜。

“百本好书送你读”活动是全国唯一同时提供推荐图书电子版、有声版、纸质版的荐书活动,运行5年多以来,已经成为广大市民选书、购书、看书的风向标之一。

2024年1月起,我们在该版开设了“写在茅奖边上”书评专栏,由我独立主笔,通过梳理5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引领读者感悟中国文学承载的公心和使命,共计发表了54期,近20万字。截至目前,已有迟子建、徐则臣、东西、乔叶等10余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以及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邱华栋等对这一专栏表达了肯定和赞扬。

深耕雪峰文化沃土 绽放党报文艺芳华

怀化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周依琴发言

怀化日报副刊名为《雪峰》副刊,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怀化有座神奇无比的雪峰山。

39年风雨兼程,1000余期《雪峰》副刊笔耕不辍。我们始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绽放党报文艺芳华。

一、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副刊影响力

新形势下,在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雪峰》副刊必须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的文化使命。

一是内容紧贴大主题。近年来,《雪峰》副刊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重大主题与典型人物,推出大量讴歌时代精神、书写发展新篇的精品力作。每逢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大节庆,《雪峰》副刊都会开设专题,组织相关文艺作品,营造浓厚氛围。

二是传播转向新平台。《雪峰》副刊作品刊发后,及时依托“掌上怀化”“怀化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雪峰副刊・品韵” 专题与“有声文学”栏目,构建“线上 +线下”立体传播矩阵,推动副刊内容与读者深度共鸣。

三是形式力求多样化。将散文、诗歌转化为互动长卷、创意长图等,让文学作品“动起来”,开发H5互动页面,以点击、拖拽等交互设计解锁文化故事,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

二、坚持贴近生活,让副刊扎根人民

新形势下,在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雪峰》副刊必须承担起“育新人”的文化使命。

自2017年起,怀化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教师李柏霖组织留守儿童成立“田野诗班”,7年间孩子们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作品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雪峰》副刊持续跟踪报道,编发了孩子们数百首诗歌,助力培养了一大批怀化的文化新人物。

三、坚持立足本土,深挖文化富矿

新形势下,在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雪峰》副刊必须承担起“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

怀化是一座文化富矿,五溪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和平文化、高庙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辉映。《雪峰》副刊扎根本土,深耕地域文化。近年来,我们先后派出一大批文化记者,走基层、访遗迹、走古道、探历史,让地方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雪峰巍峨耸立,沅水浩浩汤汤。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怀化日报《雪峰》副刊将始终以笔为犁,以墨为铧,辛勤耕耘这片文化热土,为新时代文艺繁荣注入澎湃的 “怀化力量”!让福地怀化这张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掌上怀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