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区边陲绽放“枫桥经验”新芳华 靖州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2025-06-28 21:52:30

湖南法治报通讯员 禹中华

“真是没想到,短短5天时间就帮我要回拖了几年的欠款,真是太感谢法官和司法调解人员了!”清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拿到钱款后的王某高兴地说。这是前不久综治中心采取“兵团作战+速裁”模式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幕。

“综治中心就像一家‘综合医院’,只要挂了号,就能对症‘看病’。各门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环环相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李任根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经过两年的建设,如今,在湘黔桂交界的这片土地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成为27万名各族群众的“解忧总站”。2024年以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3120人次,协调各专调委调处矛盾纠纷1320多件,诉前调解和速裁庭裁决化解民商事案件290多件。

“一中心”破题:三省区边城的民心枢纽

靖州素有“八帮会靖”的历史美誉,多民族聚居、省(区)际接壤的特殊地缘,曾让基层治理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群众办事跑断腿、矛盾调解踢皮球的现象屡见不鲜。

2023年,一座投资800余万元的现代化综治中心拔地而起。县委主要领导十余次现场办公推动,常委会三次专题研究,配套出台9份制度文件,每年580万元经费保障,彰显了破局决心。

走进15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过去分散在县城各处的诉讼服务、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等10个部门20名骨干,如今在统一窗口集中办公。“以前处理一起跨省劳务纠纷要跑法院、人社局、司法局等三四个地方,现在进这扇门当天就能启动联调。”中心主任陈佳指着“1+10+N”功能布局图介绍,运行一年多来,3900余人次的来访群众在此化解烦忧,1796件矛盾纠纷通过专业调解消弭于萌芽。

变化更向乡村延伸。在平茶镇综治中心,苗家汉子吴展鹏刚拿到土地流转补偿款:“以前为这事得跑县里三四趟,现在镇里综治站半天就解决了!”目前全县11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实体化综治站点,民族山乡的治理末梢被彻底激活。

“一张网”统管:苗侗村寨的智慧防线

6月12日,渠阳镇田某在合作社采摘杨梅时摔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家属与合作社老板因赔偿问题发生争执,双方人员聚集,情绪激动。网格员将事件上报至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迅速介入,第一时间调度法院、人社、司法等部门联合调处,组织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及时消除群体性事件隐患。这张覆盖全县的智慧网格,正让“枫桥经验”在苗乡侗寨焕发新活力。

靖州创新构建“治理网格+综治中心+大数据”模式,将城区109个零散网格优化为111个多功能综合网格。网格员队伍采取“专业+志愿”双轨制:渠阳镇铺口村舒家团互助养老志愿队的带头人陈淑华等367名民族代表、退休教师被聘为兼职网格员,成为收集民情的“千里眼”。

“数据壁垒的打通是核心突破。”技术负责人展示指挥大屏:公安天网、法院调解平台、信访信息系统在此互联互通。去年9月,系统监测到三省区交界处频发药材交易纠纷,中心立即联动市场监管、司法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三个月内涉药材纠纷同比下降67%。

“一站式”解纷:红黄牌催生的治理效能

走进中心二楼的“四级会诊室”,墙面上14张红牌、40张黄牌记录着54家单位的履职警示。这套独创的“红黄牌”预警机制,正成为破解疑难杂症的利器。

三年前,甘棠镇的黄某萍微信邀请黄某军外出,黄某军独自骑行摩托车前往城区途中不慎摔伤,导致颈部以下瘫痪,花费高额医疗费,其家属要求赔偿。但双方就赔偿金额分歧较大,一直未达成一致。

“2023年到2024年,镇、村两级组织多次调解均未成功。2025年2月,靖州综治中心介入,组织司法、法院、镇、村及相关骨干力量进行沟通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综治中心调解员刘建介绍。

在寨牙乡岩脚侗寨,村民至今津津乐道村级综治点的故事。去年夏天,两户村民因民宿招牌遮挡引发争执,通过村级综治点的视频设备,县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远程参与调解,侗族款师现场唱款约(侗族律法歌),促成双方和解。“综治点让我们传统调解插上科技翅膀,侗寨三年没打官司了!”村支书杨雨说。

夕阳下的艮山口便民服务中心,苗族大娘吴妹英坐在门口感慨:“以前寨子里闹矛盾要请寨老开款坪,现在家门口的综治站就能解心结,这才是新时代的‘八帮会靖’!”

责编:李迅

一审:刘冬晨

二审:陈佳婧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