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16:26:29
老师:
我家儿子13岁,每天回到家就把门一关,也不和我们沟通,如果要问其在校情况,要么很敷衍地说“还行”,要么沉默不语,像没听见。孩子以前可不这样,现在好像对我们设了防,该怎么办?
一家长
家长朋友:
曾经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仿佛在亲子关系中竖起一道无形的墙,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平均每天与父母有效对话仅11分钟,短时回避有助于整合自我认知。换句话说,这些沉默背后正酝酿着成长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认为,13岁左右的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关键阶段,其大脑正在经历第二次发育高峰,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如杏仁核)已经发育成熟,而控制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仅约60%发育完成,完全成熟要到25岁左右。这导致孩子对社交评价(如家长询问在校表现)异常敏感,却缺乏理性表达情绪的能力。因此,当您询问“在校情况”时,孩子大脑中杏仁核会优先激活,将其解读为“被评价”,而发育滞后的前额叶难以组织逻辑回应,最终选择沉默以逃避焦虑。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12-18岁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通过脱离父母视角、自主探索价值观来完成身份定位。“关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隔离,更是通过“空间占领”宣示心理主权,属于健康分离个体化的表现,而用“还行”敷衍回应,实质是通过最小化信息暴露来防止父母价值观侵入自我认知系统。所以,本质上“关门”不是对父母的排斥,而是孩子通过探索独立性来完成“自我同一性”建构。如果您还不放心,想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坚持3-6周观察效果):
提供情绪缓冲带。提问前先激活孩子副交感神经,如递杯温水(触觉安抚)或在回家路上、散步时(避免面对面压力)问:“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巧用“心理替身”。用“第三人称”开启话题,如“我同事说他儿子最近总聊他们班男女同学的事情,你们班怎么样?”或者通过讨论他人故事引导孩子表达自我,如:“网上说很多中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朋友圈屏蔽父母,你怎么看?”
“有限开放”互动。如“门缝沟通法”:给孩子送水果时说,“妈妈把苹果放门口啦,你学习累了记得吃”。如设置“树洞时间”:每周固定15分钟,全家轮流分享本周想吐槽的事,父母先说自己工作或者生活烦恼(示范脆弱性)。
建立“非评价性对话区”。每周设定一个“自由谈话时间”且约定规则,父母只倾听不打断、不批评也不议论;允许孩子说“我不想谈这个话题”;谈论失败、困扰时不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沉默≠危机,但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孩子连续2周以上出现回避所有社交、自伤倾向或昼夜节律紊乱,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孩子的沉默有时是成长的脚步声,当他积蓄足够的心理能量后,会带着更成熟的姿态重新走向您。家长不妨放松,父母稳定的情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周国玲(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田燕
一审:田燕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