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看点丨不止“种庄稼”,更是“种希望” 鼎城区3名新农人的乡村答卷

李紫莹 罗翀 彭俊玮   湖南日报   2025-06-28 06:22:05

通讯员 李紫莹 罗翀 彭俊玮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

在常德市鼎城区,有“80后”“90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218人,其中180多人从事粮食生产。这群“新农人”凭借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陈帅宇:

把青春播种在泥土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到乡村?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90后”种粮大户陈帅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看好农业的广阔前景。”

陈帅宇(左)和农技人员查看水稻育苗的长势

2015年,陈帅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他一边开农资店,一边学习水稻育种、稻田机械作业,最初流转的300亩土地,成了他的“试验田”。

刚开始,乡亲们不相信他,他就试着种给大家看。经过学习摸索,他成功将优质稻亩产从500公斤提高至700公斤。

2016年,陈帅宇成立亿泽农业公司,组建水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模式。他注册“花稻”系列商标,5个稻米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我们的优质大米卖到北上广,农户每亩增收300元以上。”陈帅宇说。

如今,合作社发展社员600多名,社会化服务耕地面积5万多亩,服务农户5000多户。近期,陈帅宇又有了新计划,与湖南两所高校合作,组建大学生直播团队。“希望能用年轻人的创意让‘花稻’破圈。”他透露,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农业+电商直播”新模式,把课堂所学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站在田埂上,陈帅宇说:“农业需要年轻人,更需要创新。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能种出更美好的未来。”

伍斌:

在传承与创新中耕耘希望

初夏的鼎城区草坪镇枫林口村,千亩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生机盎然。伍斌与父亲在田间忙碌,父子俩配合默契。

伍斌(右)和父亲

2023年,在深圳打拼10多年的伍斌,做出一个决定——返乡种粮。“主要是对土地的眷恋。”伍斌说,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大有可为。

“父辈靠经验种田,管理七八十亩已是极限。”伍斌发现,村里种田的主力多是65岁以上老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他看来,“新农人”种田既要“守旧”,也要“创新”。既要遵循作物自然生长规律,传承老一辈的经验,也要用新方法提高产量,用新机械提升效率。

伍斌添置收割机、旋耕机等现代农机设备,不仅满足自家需求,还为周边近60户农户、4000余亩田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帮助乡亲们从“靠天吃饭”转向“智慧种田”。

他开通短视频账号,分享种田经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他说:“乡村振兴,需要既扎根土地,又敢于创新的‘新农人’。”

周贺:

用现代农业书写“诗与远方”

鼎城区黄土店镇湖堤村,“90后”种粮大户周贺操控最新引进的抛秧机,给一季晚稻插秧。“相比传统插秧机,抛秧机省时、省力、省成本,能合理密植,让秧苗的通风性、采光度等达到最佳,有利于作物生长。”他说。

周贺在田间劳作

2015年,在大型饲料企业工作的周贺辞职返乡,做了一名“新农人”。从种田“门外汉”,到如今管理1700多亩农田的种粮能手,周贺用了整整10年。

为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周贺成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编外学生”。“每个月都要去请教专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很快掌握从育秧到收割的全套现代化种植技术。

在周贺的农机仓库里,高速育秧流水线、飞防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作为中联重科的育秧技术顾问,他带领5名“90后”组成的服务团队,2024年创收70多万元。

“我要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带动更多乡亲科学种田。”在周贺的眼里,广袤的田野不仅承载着粮食安全的使命,更寄托着“新农人”的“诗与远方”。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