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旅视角下地域文化的符号化传播 ——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何宇轩     2025-06-27 16:23:10

文/何宇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4年8月20日,国内首款3A(高成本、高质量、高期待)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下文简称《黑神话》)一经上线便成为全球游戏产业最受瞩目的游戏IP,其不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叙事方式、虚拟技术相结合,更通过符号化的方式重塑和传播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赋予了地域文化全新的表达形式。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的传播潜力,同时也对数字时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追寻:游戏本质的地域文化之源

文化符号化是指将复杂的文化元素简化为符号或视觉表达,以便更有效地传播[1]。因此,文化符号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更是文化意义的建构与再现[2]。电子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其本质不仅是一种娱乐媒介,更是文化表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下电子游戏产业中各类游戏产品所追寻的文化之源,一方面主要得益于地域文化所拥有的强烈辨识度与独特性。与融合泛文化或全球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化相比,电子游戏产品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着重展现,能够助力其在全球电子游戏市场中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文旅融合的产业需求。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而这也使其在数字文旅浪潮中被视为地方身份与记忆的重要象征。

在电子游戏产业当中,被游戏玩家所喜爱的热门游戏产品主要可分为角色扮演类、即时战略类及模拟经营类等多个类型,其中《黑神话》已被视为动作角色扮演类当中的魂系游戏代表作之一。所谓魂系游戏,主要指的是具有高难度、高故事性、高关卡难度和高游戏体验的顶级动作游戏。然而,与其他魂系游戏不同的是,在文化认同理论视角下,《黑神话》依托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使其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例如,《黑神话》在多个场景中对苏州园林不只是简单还原了建筑外观,更是通过空间布局、光影变化等细节传达出中国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上,做到了“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景观效果,并以此带动了地区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

因此,如果说《只狼》《黑暗之魂》等作品更多地借鉴了西方奇幻文化与日本战国文化的混合元素,那么《黑神话》则是深深扎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游戏通过建筑、服饰、武术、美术、音乐、叙事等多个维度所展现的世界观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度符号化解构与重构之上,从而为我国地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提供全新场景,并以此满足了玩家对于文化认同感的需求。这种虚实融合策略契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智慧旅游新场景要求,推动“观看式旅游”向“参与式文化体验”的转型。

此外,与文化共鸣建立在特定文化群体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上不同的是,情感共鸣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心理体验,按照利普斯的移情理论,情感共鸣是个体将自身情感投射到观察对象上的心理过程。基于此,《黑神话》通过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元素与游戏内容相结合,如在游戏内的黄风岭场景中运用陕北说书、皮影戏、剪纸艺术等,得到了包括北美著名游戏主播Asmongold、全网2000万粉丝的游戏主播xQc以及著名3A游戏《战神》制作人Jaffe等在内的游戏大咖们对游戏的高度赞赏。这一现象也促使众多海外玩家在体验游戏的同时,主动通过阅读《西游记》的英文译本以及观看带有英文字幕的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等方式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

可以说,《黑神话》基于对我国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及传播,不仅吸引了海外玩家的眼球,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观。这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恰好满足了大众对我国地域文化内容的认同与期待,从而强化了受众与我国地域文化之间的情感共鸣。而这场由地域文化与《黑神话》共同掀起的“赛博辩经”浪潮,成功地让《黑神话》累计销量突破2800万份,总收入突破11亿美元。二者所构建的“文化符号创新—情感共鸣激活—文旅消费转化”的产业生态,也为地域文化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中找到可持续的现代生存方式。

二、交织:游戏符号的地域文化之境

电子游戏之所以能作为现阶段最受瞩目的数字文化核心产业,主要是其能通过建构一种高度拟真的虚拟环境,使受众能够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沉浸体验,从而建立起与受众的情感裂解,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渗透融合。在此基础上,《黑神话》通过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底本,加之对我国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不仅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虚拟世界,还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价值共生。

一方面,《黑神话》建构了一个融合我国地域文化并兼具真实性与叙事性的庞大游戏场景。具体来看,《黑神话》在场景设计中对包括山西晋城的玉皇庙、重庆大足的大足石刻、浙江丽水的时思寺、福建泉州的开元寺双塔等在内的数十处全国名胜古迹进行了实景扫描。比如,游戏中“小西天”的场景完整复刻了山西汾阳的小西天寺。该寺400多年历史的悬挂雕塑也成为《黑神话》多个建筑场景设计的蓝本[3]。此外,《黑神话》在动态场景与静态画面中基于对我国地域文化经典符号所构成的环境叙事,除了让玩家可以在游戏内“仰天叩问诸天神佛,俯首沉吟雾霭古松”以外,更为地方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创新模式。例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借此东风,发布了“天命人集结令”,邀请《黑神话》首批通关者免费来山西赏古建、品美食,并开启了“跟着悟空游山西”的主题线路,引导各地“天命人”前往佛光寺、崇福寺、云冈石窟等地打卡领取通关文牒。通过线上与线下多样化的文化探索活动,《黑神话》成功实现了对地方文旅产业的反哺,并让传统地域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另一方面,《黑神话》不仅以恢弘的东方美学构建了沉浸式的神话世界,更通过与地域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兼具文化真实性与艺术想象力的“拟态环境”。例如游戏中的陕北说书,以三弦弹唱搭配方言唱词:“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将陕北曲艺的粗犷豪迈与游戏场景的荒凉诡谲交织,既推进了剧情发展,又为玩家构建了基于地域文化特质的听觉场域。游戏音乐《三界四洲》则融入甘肃“花儿”的长调吟唱,通过声音的空间定位与层次叠加,模拟出戈壁大漠的辽阔感,使玩家在听觉层面“穿越”至河西走廊。此外,《云宫迅音》作为1986年版《西游记》的标志性配乐,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黑神话》对该曲目的重新改编,既保留了原版电子合成器与民乐交织的乐曲基因,又通过交响乐化编配、唢呐独奏与现代电子脉冲的叠加,形成“听觉蒙太奇”将玩家瞬间拉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神话时空。这种“游戏+音乐+文化”的三重联动,印证了拟态环境作为“象征性现实”对公众认知的形塑作用,并带动了诸如陕北黄河碛口古镇等景点的热度,众多“天命人”将游戏中所出现的陕北景点纳入到自驾游线路当中,成为玩家线下探索地域文化的延伸目的地。

总的来看,《黑神话》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并非单纯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一种通过高拟真技术和叙事手法建构的动态文化场域。电子游戏作为数字媒介的普及降低了审美门槛,将不同层次、不同立场、不同观念的多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糅杂起来[4]。在这种动态文化场域中,地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经由游戏叙事的动态交互,转化为玩家能够直接体验、理解、并主动参与塑造的文化体验。

三、重塑:游戏叙事的地域文化之韵

伴随数字媒介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介入,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自由活动形式”不仅得到了延展,还不断通过对其自身文化娱乐属性的叙事增进了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开放的叙事产品,实现了跨媒介叙事所强调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协同,构成了一种遍在的叙事手段,并释放出与其他媒介叙事进行接合的充分想象空间[5]。正如《黑神话》主美杨奇所说:“《斗战神》没有做到极致,撒手另做个新的好像对大家都没有交代。换一个也没有信心一定能做好,先把有积累的东西(做到)有始有终。”因此,与裹挟着我国地域文化,实为西方世界观糖衣炮弹的海外游戏产品所不同的是,《黑神话》作为少有的将魂系元素与我国地域文化全面融合的3A游戏大作,其成功不仅源于技术创新与美术表现,更在于其通过对我国地域文化的符号化重构、场景叙事的多模态表达以及跨媒介传播策略,构建了一个兼具本土性与全球性的神话世界,通过“游戏+文旅”的产业融合联动,激活了地域文化的经济价值。

从《黑神话》对《西游记》的创新性叙事上看,《黑神话》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地域文本的符号体系进行了三重解构。第一,在对角色符号的颠覆性重塑上。游戏主角“天命人”的设定巧妙地将净化说转变为黑化说的后西游叙事[6],通过“金箍禁锢—破除天命”的符号意指系统,构建起对原著“取经赎罪”叙事的反向编码,此举既保留了紧箍咒作为权力规训的能指功能,又将其所指拓展至个体反抗宿命论的哲学维度;第二,在对空间符号叙事的多维重构中,游戏中的黄风岭场景并非简单还原小说描写,而是深度融合了山西悬空寺的建筑智慧,将晋北地区特有的“悬梁结构”与“丹霞地貌”进行数字化重组,从而将原著中的地域符号转化为了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沉浸式场域;第三,在对时间符号的非线性解构上。游戏采用魂系经典的碎片化叙事,通过诸如以宁夏拜寺沟西夏方塔为原型设计的散落石碑铭文、汲取了高平铁佛寺崇宁真君形象的游戏内互动角色等离散符号,构建起以地域文化符号为核心的多重叙事层,进而形成罗兰·巴特所谓的“可写文本”特性。

而从《黑神话》对本土性与普适性的平衡上看,游戏在融合地域文化符号的同时,形成了从文化认知到情感共鸣,再从情感共鸣到文化消费的递进。在盘丝岭场景中,游戏科学团队在战斗交互方面参考了黔东南苗族建筑中“吊脚楼”的空间逻辑,将蛛网结构转化为立体战斗场域:底层保留苗寨火塘文化符号,中层运用侗族风雨桥的编木结构,顶层则转化为宋代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山水意象。这种垂直向度的文化层积,使地域文化及文旅资源不再是背景板,而是转化为影响玩家战术选择的核心机制。而诸如山东济南灵岩寺结合游戏设定所推出的“通关第三章终生免票”活动,更将游戏挑战转化为文旅消费的激励节点,使山西方言承载的宗族文化,在线下转化为可被全球玩家理解的国际共通语言。

在文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主要是通过编码与解码来实现传播的基础上,《黑神话》有力证明了地域文化能够成为游戏叙事的创新引擎。通过符号转译、多模态叙事与跨媒介传播,游戏不仅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数字永生”,更创造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认同范式,这也让地域文化的叙事创新或将成为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吸引全球受众的新增长极。

四、远航:游戏次元的地域文化之帆

《黑神话:悟空》作为数字技术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标杆案例,为数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从地域文化对电子游戏的意义与价值上看,首先,地域文化的游戏化赋予了其自身新的生命力。不同媒介形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地域文化面临衰退或被边缘化的危机。而通过电子游戏的形式,这些文化元素能够以更加年轻化、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喜爱,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复兴。《黑神话》在社交媒体与玩家社群平台,利用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及意见领袖对IP的引领与塑造作用,形成“文化亮点+技术揭秘+玩家互动”的传播矩阵,在突出游戏中包括古建筑扫描过程及传统乐器录制花絮等在内的地域文化融合创新亮点的基础上,重构了数字文旅产业的时空维度与价值逻辑。

其次,地域文化的游戏化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与形式。在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中,地域文化的传播往往受到区域的限制,诸如湖南益阳的安化黑茶及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青龙洲,尽管被大众所熟知,但其背后具体的文化属性却鲜有人提及。而通过电子游戏,地域文化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被全球化地传播,从而实现文化的跨地域共享。例如《黑神话》在东京电玩展、科隆游戏展等展会中设置试玩区,结合AR技术还原游戏场景,让玩家通过互动装置体验古建筑搭建、传统乐器演奏等文化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强化了文化输出的深度,进一步引导国际玩家关注游戏中的文化细节,以此推动地域文化符号出海,并开拓数字文旅产业的新入口。

最后,地域文化的游戏化推动了数字文旅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黑神话》爆火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其跨界联动,将游戏中的文化元素植入到相关产品与广告宣传当中,实现了“科技+文化”的双向赋能。例如比亚迪就与《黑神话》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守护中国古迹及国宝”的事业。双方计划将古迹扫描为数字资产,为未来古迹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线下体验方面,名创优品作为黑神话官方衍生品全球线下独家发售渠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的《黑神话》联合主题店内推出黑神话官方衍生品“黑神话BLACKMYTH”,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带动了各地数字文旅的场景重构与消费升级。可以说,《黑神话》对地域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游戏营销的边界,通过构建“线上社群裂变—国际影响渗透—跨界品牌共生—线下文旅反哺”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了对数字文旅消费场景创新与地域文化全球化表达的多维度输出。

从所谓的“电子鸦片”到如今的“数字文化名片”,主流社会对电子游戏的理解日益全面。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国家对游戏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引导与支持之下,即使现阶段我国电子游戏产业所扬起的文化传播之帆仍会遭遇到来自海外的文化壁垒、市场竞争及意识形态偏见,但正如《黑神话》结尾字幕所示:“此去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不仅是天命人的战斗宣言,更是我国地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勇毅前行的时代注脚。而由“游戏场景—文化溯源—消费体验”所形成的三元协同,不仅验证了数字技术融合地域文化后对数字文旅双向赋能的驱动力,更通过连接个体愉悦与社会价值,以科技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实现消费市场对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进而形成“虚实共振”的数字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范式革命。

【基金项目:“益阳市地域文化与电子游戏的融合研究”(J05168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博士)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