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6 11:41:45
荒地复垦作业现场。张晗潇摄
□张小弓 黄昶茜 刘银 丁会云
仲夏时节,挖掘机的轰鸣声在临湘市聂市镇友谊村接连响了40天后,80亩杂草、灌木丛生的荒地被复垦为良田,种下的黄豆长出了10多公分的幼苗。
友谊村村干部卢金柏告诉记者,周边荒芜了近30年的300多亩荒田,都将在复垦后种植黄豆。村里不仅不用投入1分钱,每年还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3万元左右。“村民能遇到这种好事,多亏了张兵驹老总!”
从2011起开始,张兵驹在聂市镇及周边陆续流转8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是岳阳市有名的种粮大户之一,先后获评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全国“百强乡土人才”。这个对土地爱得深沉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两年又跟荒地较上了劲。
2024年7月,“双抢”刚过,张兵驹做出一个惊人决定:自筹资金100万元,复垦聂市镇长源村沈家组、朱木组、灯台组的三片撂荒地。这些田块因干旱缺水,已荒废多年。
在这些被遗忘的土地上,张兵驹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从8月开始,每天6台挖掘机、6台铲车荒芜的田野上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中,张兵驹一干就是50多天。
面对最棘手的灌溉难题,张兵驹亮出了他的绝活——“五级提水法”。在长源村灯台组的田地里,他指着远处的黄盖湖解释:“村子里的田地距离黄盖湖近3公里,高度落差约30米,要想一步到位引水灌溉,难以实现。”
张兵驹创新采用分级提水方案,从黄盖湖到撇洪渠,再到抗旱机埠、山塘水库,最后引入农田,共分五段接力提水。在朱木组和灯台组,他铺设3100多米管道,安装30多台水泵和4座泵站,让湖水“往高处流”,彻底解决高地灌溉难题。
曾经200多亩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如今已是绿油油的稻田。
三个村民组的代表们不约而同地带着锦旗来到张兵驹的合作社。不善言辞的灯台组组长李炎林,反复表达着一句话:“浇灌不愁,田里就有收成了。”他送上的锦旗上,“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金字格外醒目。
村民的感谢更加坚定了张兵驹的“拓荒”决心。在他看来,要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土地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今年清明节,张兵驹前往友谊村祭奠先人,看到大片的荒田倍感心痛。于是主动找到村里商谈复垦事宜。卢净柏说,双方签订协议后,几台挖掘机连续响了40天,让荒芜了近30年的良田重见天日。
与友谊村荒田改造同步进行的还有新建渔场周边的荒山。
渔场工作人员高华福告诉记者,渔场周边300多亩荒山于去年启动改造,由于改造难度大,原改造方选择了退出。眼看改造工程要“烂尾”,高华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张兵驹。
“我来改,改完了我来种!”张兵驹一口答应。这句承诺,直接为新建渔场带来每年3万元的集体收入,而他自己,则要想办法凑齐每亩地2000元左右的改造费用。
张兵驹说,从去年至今,他已改造、流转荒田1000多亩,投入超过200万元,后续还要继续投入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没钱了!前阵子刚从银行办理了300万元贷款,争取今明两年新增耕地2000亩,全部用来种植黄豆,为岳阳市提升大豆产能出一份力!”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