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丽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6-25 21:12: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俏丽
6月19日深夜,张家界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已18小时。张家界中燃调度中心内,维抢队队长张成紧盯着大屏幕SCADA系统上管网压力的实时波动,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眉头紧锁间,忧虑深藏。此刻,仅在1公里外的阳湖坪老家,浑浊的洪水正漫过父母亲手砌的门槛石。
逆向集结 挺进风雨
这是张家界6月18日至6月20日特大暴雨中的普通一幕。作为张家界中燃维抢队队长,张成在灾情最严峻的72小时里,他把自己焊在了应急抢险的第一线。
“兄弟们,现在特殊时期,正是需要我们维抢队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我们必须冲在最前面!”暴雨初袭,张成迅速召集队员,组建了“二人应急小组”。“8个人,两两一组,一旦接到险情,分头行动,每条管线、每个阀门,必须守住!”他将任务细致分派,自己却主动承担起最难熬的深夜值守。
“两难”的家国抉择
6月19日上午,张家界的雨势愈发猛烈,不少乡镇、低洼地区逐渐被洪水吞噬。
“我们的田已经被淹了”“家里的水已经漫到大腿了”“成儿,能不能回来看看”……6月19日晚19:00,张成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拿出来一看,全是家人发来的求助信息。他的心猛地一沉,复杂的情绪翻涌,但他迅速压制住内心的牵挂,只回复了一条简短的语音:“爸妈,我在值班,你们先到安全的地方躲躲,等雨停了我就回去。”紧接着又拨通妻子的电话:“老婆,接完孩子放学后,去娘家住几天,家里被淹回不去了,爸妈那边我想办法让亲戚和邻居帮忙照看。”匆匆安顿好家人,他转身回到屏幕前。
凌晨,维抢值班室里,空调的嗡鸣与窗外雨声交织。张成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屏幕的微光映照出他眉头的紧蹙——此刻,他正着手撰写《茅岩河燃气管道应急抢修方案》。“待茅岩河安置区退水后,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疏散周边居民,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面对暴雨和洪水的侵袭,他总说“这里危险,那里危险”,却只字不提家中年迈的父母正蜷缩在二楼,听着洪水拍窗的轰鸣。
方案初稿完成后,他瘫坐在值班室里临时搭建的小床上,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手机边缘,屏幕亮了又暗,反复三次,终于拨通了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母亲疲惫的“喂”让他喉头发紧:“妈…家里水都退了吗?”他的声音沙哑得连自己都陌生。“还没呢,但是没有再往上涨了。”“你们东西都搬完了吗?还有……”话音未落,听筒那边传来父亲的声音:“别操心家里,有你三叔帮 忙,你安心守好燃气管道就行。”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笨拙的哽噎:“你们…注意安全。”
最近又最远的1公里
6月20日18时,崇文街道土门冲二巷的一处长期风吹日晒的黄铜球阀在暴雨冲刷下破裂泄漏。警报就是命令!张成带队冒雨火速抵达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冷静的判断,他迅速制定出抢修方案。在暴雨中,他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抢修作业,雨水模糊了视线,但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相互协作,动作迅速而精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泄漏点成功修复,张成和他的队员们在确认现场安全无虞后,才撤离了现场。
在这72小时里,张成几乎钉在第一线,他的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碱析出白色印记。同事们心疼他,劝他:“休息一下吧,离家只有一公里,回家看看不碍事。”但他总是摆摆手说:“我是队长,这里需要我。”
3亩狼藉与全城安澜
6月21日下午,当暴雨终于停歇,洪水逐渐退去,张成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家门。只见家中3亩的田地已被洪水冲毁,泥泞中夹杂着断枝残叶,家具被泡得变形,墙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水渍,泥泞中,年迈的父母正弓腰清理……张成眼眶泛红:“爸妈,我回来了……”母亲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父亲放下扫帚,拍了拍他的肩膀:“回来就好,家里没事,你做的事更重要,大家平安就好。”刹那间,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砸在泥泞的地面上。这位暴雨中守护了整座城市的硬汉,终于在至亲面前卸下铠甲,变回父母牵挂的孩子。
暴雨期间,张家界市城区燃气管网保持100%安全运行,而张成家中的损失近2万元。
在风雨中逆行,在责任前坚守。张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无私与奉献。他知道,自己错过了与家人共渡难关的时刻,他亏欠家人太多,但他更明白,自己的坚守换来的是更多家庭的安宁和温暖。
队长与党员的双重誓言
电话又响,张成转身又奔向茅岩河安置区。当问及他为何如此拼命时,他眼角闪过一丝坚毅,手指轻抚胸前的党徽,轻声说道:“作为队长这是我的职责,作为党员这是我的信仰。”
夕阳的余晖中,他离去的背影格外高大。被暴雨冲刷过的安全帽依然明亮——那是10万盏灶火安然无恙的保证,更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挺立的不屈脊梁。
责编:田育才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