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他乡的椿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5 17:14:59

文|肖哲

爱人三月底出差到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带回两株椿树苗。我们决定把它们就近种在八方公园。

几天后的傍晚,暮色漫过金星北路,我们一家踩着树影进了公园。爱人提着盛满清水的塑料桶;女儿拿着两个塑料袋,一个兜着树苗,一个装着“陪嫁”而来的他乡泥土;儿子扛着铁锹,一摇一摆走在最前面;我故意落在后面,用手机悄悄摄下这幅浮动的“上山图”。

沿小径蜿蜒五六分钟,至三岔路口,选定妻子中意的一片林下开阔地,周围是市实验小学师生栽下的茶树苗。

我接过铁锹,搓搓手,在两棵杉树间隙处开挖。土里掺着硬石,铁锹下去间或发出金石碰撞的脆响,只啃出个浅坑。儿子女儿争着轮流上阵,也不过搅起些微尘。谈笑声中,锹声叮当,尘土飞扬,竟引得散步人群纷纷驻足。夜风里,我们一遍遍解答着好奇的问询。

正当收效甚微、进退维谷之际,来了两位矍铄老者。

一位灰白头发、身形清瘦的老人只瞥了一眼便笑道:“用锹可不是这样挖的!”

另一位介绍道:“这位爷爷当年可是工程兵呢!”

我们如遇救星,忙递上铁锹。灰白头发的老人二话不说接过去,甩开膀子边讲边干——顷刻间,浅坑深阔了数倍,圆锥化为方穴。铁锹再回到我手中,树穴已成。

谢别两位老人,我们按妻子的叮嘱开始栽植:女儿先倒下半桶水,儿子扶苗入穴,妻子随即郑重地倾尽那袋“陪嫁”泥土。我培土时,把混杂的碎石一铲铲剔出,远远甩过坡去。

椿树苗终于在夜色里站定了。女儿把桶里余水随意洒向邻近树根。大功告成,我换着手机模式给她们三人在树旁留影,闪光灯一次次刷亮夜色。

下山时步履轻缓了许多。夜深归家,独坐阳台翻看照片,小小的椿树苗在镜头里显得伶仃。这棵来自湖北的椿树,带着五峰山野的气息,被移入八方山的夜土,不正如二十六年前那个湘中少年,离了故园,一头扎进长沙城吗!

约两星期后,我和妻子特意去看它们。惊喜地发现,嫩绿的新芽已怯生生地从枝头钻出,顶着晚春微凉,舒展着小叶片,在陌生的风里轻轻招摇。那一点新绿,像点亮了我们心底的一盏小灯。

又过一星期,想着新芽该更茁壮些,也为给女儿一种“生命在成长”的鼓励,我带她又去看望。走近,心却猛地一沉——其中一棵椿树苗竟被人拦腰折断!闪着白茬的断口刺眼,上半截不知所踪,只余下半截残躯,兀立在风中,显得突兀而凄凉。女儿小脸瞬间黯淡,紧紧攥住我的手。

日子匆匆,一月滑过,那断树的影子在我们心头也渐渐淡了些,几乎快要被日常的忙碌掩埋。某天傍晚,抱着近乎侥幸的一丝念想,我和妻子再次踱步上山。走近那片茶树苗地,目光急切搜寻——啊!就在那残桩贴近地面的地方,竟倔强地冒出了几枝新条!嫩生生的枝叶虽细小,却奋力向上伸展,绿意盎然,仿佛破碎的身躯里迸发出不熄的生命之火。我们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那柔弱却充满力量的新绿,一股枯木逢春般的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树在移植中活着,人在迁徙里老去。从此八方山麓多了两棵微小的椿树。它们每一片新叶的舒展,都默默复述着飘蓬身世的古老谜语——那泥土深处,藏着所有背井者无法言明的乡愁。然而,看着那残桩上勃发的新枝,看着另一株在春风里日渐舒展的身姿,我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原来,乡愁并非只是沉重的刻痕,更是深扎的根系。纵然带着五峰的印记移栽长沙,纵然遭遇无情摧折,这椿树终究在八方山的泥土里汲取着养分,用新绿回应阳光。一次次的探望,一次次的忧喜,我们的目光和牵挂,早已深深系在了这片山麓。

如同这顽强重生的椿树,二十六年光阴流转,那一位湘中少年的汗水、足迹、欢笑与忧愁,早已无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长沙,用它的烟火、街巷和包容,接纳了我们,也重塑了我们。我们在这里扎根、生息、忧喜与共,这里的一草一木,四季冷暖,早已成为生命无法分割的部分。

如今,喜看残桩上的新绿,在晨光中静静舒展,仿佛听见沙沙地低吟:此心安处,亦是吾乡。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