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5 14:31:22
志愿者参与转移被困群众
通讯员 田辉子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6月18日以来,澧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澧水干流出现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面对严峻汛情,澧县各行各业志愿者们闻“汛”而动,听令而行,有序有力参与防汛救灾工作,用平凡的双手筑起不平凡的防线,三个昼夜的连续奋战,那些闪耀在激流中的红马甲,书写了2025年夏天最温暖的志愿篇章。
基层一线的“红马甲”:党员志愿者们的冲锋缩影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风险攀升。澧县广大党员干部纷纷穿上“红马甲”,闻“汛”而动,迎汛而上,用脚步丈量防汛的责任与担当,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实的“红色堤坝”。
在澧县甘溪滩镇,党员志愿者化身“道路卫士”,第一时间投身抢险保畅工作。他们争分夺秒清理滑坡路段堆积的土石、树木,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并迅速在危险区域醒目位置竖起警示标牌。鲜红的字体如无声的警钟,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他们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为群众筑起坚实可靠的出行安全屏障。
在澧县码头铺镇,党员志愿者凭借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化身防汛“侦察兵”,对辖区内低洼地带、危旧房屋、河道堤防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风险点开展“地毯式”“点对点”动态巡查。228名党员志愿者累计开展巡查600余次,精准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21处,让潜在风险无所遁形。一名被临时转移的群众感叹:看到红色的身影,我就放心了!
管涌处置现场的“志愿红”
管涌口的“人肉堤坝”:350名勇士的12小时生死时速
“沙袋!再来沙袋!”6月21日18时30分,澧南垸巡堤队员的惊呼划破雨幕——澧水右岸K8+200处出现纵向40米的管涌群,浑浊的洪水裹挟细沙喷涌而出。
澧县蓝天救援队队长率先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与当地救援队、党员群众等众多志愿者组成的抢险队形成了一条“人力传送带”。装载机轰鸣作响,但最危险的管涌核心区只能靠人力填堵。4300袋沙土在8小时内筑起围堰,救援队队员们的双手被编织袋磨得血肉模糊,却始终没停下,雄鹰救援队的队长说道“我们快一秒,大堤就安全一分!”
参与救援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们在抢险间隙瘫坐在泥地里,队伍中党员胸前的党徽在雨水的洗礼下更显鲜亮。次日凌晨6点,险情终于控制,而堤坝上横七竖八睡着的身影,成了最震撼的“竣工图”。
雄鹰救援队转移被困群众
孤岛上的“生命摆渡”:雄鹰救援队的60次破浪前行
暴雨导致部分镇街低洼地带严重内涝,澧县七里湖区域水流湍急漫溢,群众被困点陷入深水,导致多名群众被困。
“我熟悉这片地形,我来带路!”由于断电,信号无法使用,志愿者老党员陈爷爷凭借微弱的头灯给队员们指路,雄鹰救援队队员驾着坚实的冲锋舟,劈开浑浊的激流,在漆黑的水域中一次次往返,挨家挨户搜寻被困人员。驶向被困村舍门口时,看见屋内还有未能转移的乡民紧张张望,队员皮杰星迅速跳入齐腰深的冰凉浊水,将颤巍巍的老人稳稳抱起、背起行动不便者,小心护送到舟上。一位大爷登上救援艇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可算盼来你们了,屋里水涨得太快,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在这场生命营救中,澧县雄鹰救援队共计转移群众60余人。目前,大多数被转移群众均已安置在安全区域。
据统计,此次防汛救灾工作澧县累计投入志愿者合计2100余人次。他们像雨幕中的星光,照亮了受灾群众的心。洪流终将退去,但澧县的志愿者们在澧州大地上用担当铸就的坐标,将永远标记着2025年夏天的温度,标记着“人民至上”的初心。
责编:王振亚
一审:王振亚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