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军协同: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新模式​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5 10:58: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将其确立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这一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国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地军协同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新模式成为提升国防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路径。

现状审视:协同困境亟待突破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在校地军协同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军民融合思想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贯彻不够深入,国防教育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军地协同举措匮乏,相关政策和意见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具体措施。校地军协同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制度。同时,校地军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地方红色资源和军队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高校与军事单位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军事素养偏低、投身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策略探寻:多方协同共促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政府部门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应发挥主导调控作用。一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明确高校、地方政府、军事单位在国防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促进三方沟通协商,出台具体措施推动校地军协同实效提升。另一方面,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军地合作提供资金支持,提高高校开展相关合作的积极性,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后盾。

提升高校内部协同能力。高校国防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校内各部门协同参与。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制定完善的国防教育制度体系,保障协同合作顺利进行。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完善协同合作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各相关部门应为军事教学部门提供教学资源和信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激发各部门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校内国防教育的强大合力。

加强与军事单位协同合作。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军事单位的协同合作,推进军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高校教师可到军事单位讲授通识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优化官兵知识结构;高校可聘请军事单位官兵开展国防教育讲座、讲授军事理论课程,增进大学生对军人职业的感知和认同。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高校国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路径实践:创新模式提质增效

树立理念,共建合作体制机制。高校要树立“军民融合”的育人理念,对国防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与政府部门、军事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开展机制共建,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成立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清单”制度,定期协调会商解决共建中的问题;开展平台共建,共同建立国防教育专门平台,为国防教育、征兵宣传、退役大学生服务提供载体;开展活动共建,共同举办主题特色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共建,搭建师资互聘资源平台,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地军协同合作体系。

改革内容,共建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基于校地军协同共建,组织安排不同阶段的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将大学生国防教育划分为普及教育层、拓展教育层、综合教育层。普及教育层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地方军事部门指导学校制定军训教学大纲,校地军三方合作开发教材;拓展教育层,校地军联合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文艺精品项目、主题演讲比赛等;综合教育层,校地军协同培养国防后备力量,成立国旗护卫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学生队伍。通过分层分类的教育内容体系,提高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实效,共建国防教育与征兵宣传阵地。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地军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国防教育、征兵宣传、退役复学大学生服务等平台。共建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与军事部门签订协议,共建军民共建示范学校;共建征兵工作站,为大学生入伍提供“一站式”服务;共建退役复学大学生之家,落实优惠和服务政策,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这些阵地的建设,强化国防教育与征兵实效,提高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服务质量。

全程培养,共建国防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国防人才培养机制不全等问题,校地军应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程化国防人才培养体系。入伍前教育由兵役机关向学校延伸,高校与地方兵役机关组织役前训练和思想教育;服役时教育由部队向学校延伸,高校与军事单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退役后教育由学校向部队延伸,高校依托退役复学大学生之家,对学生进行复学指导,与部队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全程化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从“校园”到“军营”,从“军营”回“校园”,从“校园”到“社会”的全过程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防后备力量。

校地军协同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政府部门和军事单位应携手共进,突破协同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实践创新路径,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胡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