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平 《文史博览》 2025-06-25 09:53:09
舜帝陵 摄影/李文
文/湘平
甲鱼,学名叫鳖。正是它,让长沙地名在历史典籍中第一次现身。
《逸周书·王会篇》记载:“路人大竹,长沙鳖。”孔晁注: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意思是来自长沙的甲鱼非常大而且味道鲜美。《逸周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属先秦古籍,记载的史迹大多有据。
《尚书·洛诰》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新邑”王城落成后,即行庆典,并接受诸侯及方国的朝贡(表示臣服于周)。长沙在当时是杨越人的居住地,应为大的方国,故贡“长沙鳖”,以示臣服。长沙地名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文字记录。
当然,语言比文字出现得更早。在有文字记录前,长沙这个古地名,就早已出现了。据地名研究专家彭雪开考证,长沙古名叫“沙”,西周初才得书写为“长沙”。他认为 《长沙县志·总述》里面记载的,“商周时,长沙县为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这是有依据的。
湖南人都知道,舜帝陵在湖南永州境内。舜帝为什么会来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长江以南?主要是为了南征三苗,结果死在了苍梧,苍梧就是永州。
三苗被征服后,一部分融入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游迁徙,成为今湘西、云贵高原苗、瑶族居住地先祖。由此推知,长沙地区在三苗败后成了古越人的居住地。
到了周初时,古越人被杨越人取代了。杨越人族居此地后,发现湘江边有长而大的白沙带,所以就叫这里为“沙”。但越语(吴越)读“沙”时,前面会加惊叹字“长”,“长”相当于文言文里的发语词,实为虚词。
沙,古文中多指细碎的石粒。据地质专家考证:长沙地区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沙砾岩、粉砂岩及页岩为主,经长期内部地层崩塌、风化及流水冲刷,大量砂、石聚于地表,长沙湘江河谷地带,自古分布着大片沙滩、沙洲。枯水季节,沙滩沙洲裸露,至今可见。大名鼎鼎的橘子洲,就是湘江中的沉积沙洲。
这么说来以“沙”命名,很符合长沙的地形地貌,也很符合我们古人朴素的命名哲学。
当然,关于长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天上的星宿有关。
古人认为天上有星象,天下则有“星野”对应。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为“长沙星”,故有人依此推论“长沙星”以应“长沙”地域,故长沙历有“星沙”之谓。今长沙县治即为“星沙镇”。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二十八宿名称最早见于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墓中出土了一个漆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里面文字显示,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是战国早中期的甘公(甘德)和石申。石申是魏人,甘公是楚人。
彭雪开认为,从这些文字推测,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应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但“长沙”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上,《逸周书》虽然在战国时成书。但所载周初之事,多有根据。“所以‘长沙’出现比二十八宿早很多,按天上星宿命名应该是后人附会。”
无论怎样,从周初开始,“长沙”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战国时,就很常见了。如 《战国策·赵策》:“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沙,楚之粟也。”
几千年间,长沙还改过一次名字。据《长沙县志·大事记》显示:“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置长沙郡,附廓湘县。”到了西汉,长沙郡改为长沙国,廓湘县改为临湘县,以临湘水而得名。
1938年,长沙天心阁
不过,从西汉的封国到东汉的郡县制,变化还是有的。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抚睦县复为临湘县;并析县境东南地置醴陵县。建安十四年(209),析临湘县置浏(刘)阳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为长沙县,为长沙县名之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浏(刘)阳、醴陵两县并入长沙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析长沙县东南地复置醴陵县;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复置浏阳县。
从此,长沙县名不易,归属随长沙郡、州、府、路、厅、道、市而更改,但始终归属长沙市。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自战国起就是楚国的南部重镇。据考古挖掘显示,当时的核心城区东起今天的黄兴路和蔡锷路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史博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