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5 07:44:55
【前 言】
钢铁淬火,方显其韧;产业深耕,乃见其强。
在湖南中部,一座以“材料谷”为支点的工业新城——娄底,正用如椽巨笔书写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这里,钢铁银光与智造蓝海交相辉映,传统工业基地的厚重与新兴产业集群的活力相得益彰。
水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为产品装上翅膀飞向诗和远方;数字孪生工厂,虚拟与现实的双生子演绎智能制造的新范式;招商安商机制,如同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政策阳光、金融活水、人才春风交汇成滋养企业的沃土。
当硅钢电磁效应穿透厂房,我们听见了产业崛起的澎湃心跳。娄底用“材料谷”实践,诠释了“链式思维”的真谛——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不是数量规模的叠加,而是产业生态的重塑。
这方热土正在证明:最好的招商投资,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圈。投资娄底,既是抢进产业发展的机遇窗口,更是共享中部崛起的时代红利。
解读娄底招商磁场,探寻湘中投资盛景。湖南日报、新湖南特开辟《投资娄底》栏目,以飨读者。
【正 文】
通“涟”世界雁归来
——涟源以“涟商回归”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昕玥 通讯员 廖鹤松 卢利飞 李海 李志鹏
涟水奔流,不舍昼夜;雁阵归来,正当其时。
全球涟商超过20万人,占娄商的70%以上,是湘商的主力军。近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涟商回归”战略,以兴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动“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涟源市境内的娄底高新区厂房林立。梁巨威 摄)
乡音乡情,是最动人的召唤。涟源以“桑梓情”为引,以“硬措施”筑基,以“优服务”护航,掀起“涟商回归”的澎湃浪潮,越来越多的涟商如北归的大雁,带着资金、技术与梦想重返故土。目前,广大涟商已带动转移就业31万余人、本地就业约18万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率达92%。
引雁归巢——
涟商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涟源不仅文化氛围浓厚,产业链空间广阔,特别是‘帮代办’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投资信心更足了!”作为涟源新引进的外资企业,涟源市恒昇科技有限公司青睐于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贴心服务,义无反顾回乡投资。
(涟商回归总部)
这并非企业的“独角戏”,涟源以乡情为纽带,连续12年实施“涟商回归”,通过“走出去”“引回来”,“涟商回归”已然成为涟源市招商引资的“重头戏”。
涟源建立市级领导挂点联系重点涟商制度,以涟商回归推动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市级领导坚持带头招商、精准招商,向在外打拼的涟源籍企业家们发出真诚邀约;搭建涟商数据库、高层次人才库,全力推进企业、人才“回涟”;涟源市委、市政府建立涟商联络沟通机制,设立湘(涟)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指导服务站。
从涟源北部山区走出去的肖业成,带着对故土的深情,回乡创办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发近2万亩“玳玳酸橙”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乡的酸橙香飘万里。
而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辉华的归来更具标杆意义——该公司已成为涟商回归的首个乡村振兴示范工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将企业带回,更将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整体回迁,为家乡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
在涟源,乡情与产业同频共振,涟商回归项目落地生金。近三年来,涟源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建筑、汽贸物流等产业,已成功引进企业项目110个、安置就业1万余人,培养现代企业人才400余名,新增配套服务就业1000余人。
同时,涟源助推在外的涟商成为推介家乡的“宣传员”、链接市外的“联络员”、投资家乡的“潜力股”。如今,不仅在涟源建立涟商回归服务站,3位知名涟商被聘为招商顾问,6位担任招商大使,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也设立了5个涟商服务工作站。
异地涟商服务工作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工作站打造成为涟源市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主阵地”,着重围绕涟源主特产业链搭建平台,开展上下游企业和人才招引。
“以情为引、以文招商、以商为友。12个字,是我们招商引资的法宝。”涟源市投资促进事务中心(市涟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海说道。归雁有心、家乡暖心,这是一场引雁归巢的“双向奔赴”。
群雁奋飞——
重点项目擎起发展脊梁
5月28日,涟源市委书记段晓赛到涟源市人民医院新院、金泓新材料产业园、白马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多个项目现场调研。“聚力攻坚突破,力促项目提速增效,推动项目早竣工、早达效!”铿锵有力的话语,传递着涟源以项目撬动发展的坚定决心。
(娄底高新区企业俯瞰)
今年以来,涟源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这四大环境,聚焦经济发展主战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重实体、兴产业,争资金、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快上快进快成快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提供了关键支撑。
围绕“引得准、落地快、服务优”目标,涟源市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全周期护航服务。针对重大项目,建立由涟源市领导牵头抓、部门负责人亲自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推进体系,2024年,涟源市开复工项目达90个,36个项目竣工投产,4个省重点项目、27个娄底市重点项目、141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39.27亿元、增长4.4%,项目引擎作用充分彰显。
项目平稳落地的背后,是政企协同攻坚的深度合力。涟源市级领导既当“招商专员”又做“项目管家”,参加与中材钨业、众禾铝业、泓泽新能源、万劢德等重大项目的考察洽谈会,多次调度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了解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同时,涟源抢抓机遇,以涟商回归的引领力推动全市产业版图重塑。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壮大等8个方面制定31条硬核措施,完善市本级支持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强市、工业优先的雄心,已在数据中显现锋芒。2024年,涟源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总数达199家。尤为亮眼的是主导产业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01.03亿元,增长11.13%,其中龙头企业娄底中源和三一华源借力海外业务高速增长,产值合计30.49亿元,增幅达19.57%。项目落地的铿锵脚步,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万雁翔集——
优质营商环境滋养兴业沃土
“是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的企业一步步长大。”邬辣妈集团董事长邬文明满怀深情。如今,她已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迁回涟源,随着四期项目的投产,未来用工将超千人,年产值目标直指10亿元。邬文明的信心,深深根植于涟源这片不断优化的营商沃土。
这份信心,源于制度创新的深耕与服务保障的细作。涟源创新实施“万名干部联万企”,93名副科级干部担任驻企专员,开通“营商地图”,推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联络员”帮扶模式,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化解企业发展“顽瘴痼疾”。
中材钨业项目,一个典型的“涟商回归”项目,在签约后曾面临现实难题。该公司董事长刘成凡坦言:“空间规划调整、土地报批报建和园区外环评审批等原因,让土地交付和手续办理耗时较长,企业迟迟无法开工建设的担忧实实在在。”为扫清障碍,涟源市委、市政府果断行动、倒排工期、定期调度、现场办公;娄底高新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障项目落地。
涟源以企业“心上事”作为自己的“上心事”,落实“五个一”机制(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推行“帮代办”服务,精准护航企业。中材钨业项目在专班全程“帮代办”下,以最快速度完成土地摘牌。
优化环境,涟源敢于“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向90%以上迈进。行政执法检查“扫码入企、联码督查”全省全覆盖,推行“亮码入企”,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金字招牌”。众禾铝业负责人李尧去年主动找上门,希望将工厂落户家乡的产业园区。吸引他的,正是涟商群体中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这看不见的“软实力”,正转化为扎扎实实汇聚家乡的“硬产业”。
从引资到落地,再到扎根生长,涟源为回归的“金凤凰”铺设了一条环环相扣、温暖坚实的归家之路。雁阵长鸣处,是产业与乡情交融的动人交响,涟源这片热土的振兴故事,正翻开充满希望的崭新篇章。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6月25日11版)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