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傲,他人便以你为傲

千年飞山     2025-06-24 15:47:31

文/千年飞山

罗翔说过一句话:“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自豪感。”

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泛泛之辈,总是自命不凡,对旁人的意见置若罔闻。

而真正的智者,绝不会目空一切,轻视他人。

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局限之处,不拘泥于自己的成见,才能把路走得更远。

正所谓,智者兼听,愚者偏信。

孟非也曾言,优越感并非源于外在的容貌、学识、家族背景、财富积累、社会地位、辉煌成就或权势威严,而是深藏于内心——那是一片对世事的无知与对他人的冷漠。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人,其实往往欠缺的是见识与悲悯之心。

他们喜欢以高傲的姿态去俯视他人,仿佛这样就能彰显自己的不凡。

然而,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却懂得尊重他人、谦逊低调。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或地位而傲慢无礼,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身份或境遇而轻视嘲讽。

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无论对谁,都要保持低调和起码的尊重,否则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只会给自己带来祸端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兔子被逼急了还会咬人呢

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被他人伤害!

所以,做人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懂得对人尊重,不给人难堪,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顺畅。

曾国藩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这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可谓是“泾渭分明”,他在前半生就因为“傲气”吃尽了苦头。

曾国藩在京做官时,事业顺遂,但年轻气盛,时有傲气。

咸丰初年,曾国藩奉命在长沙办团练,凭借自己钦差的身份,插手地方事务,对地方官吏动辄指责,引起他们极大不满;后来,他率领湘勇转战江西,更是与江西官场产生严重不和。

这让曾国藩的事业严重受阻,但正是因为吃到了傲气的苦头,也让他幡然悔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待他再次奉命出山后,便痛改前非,以一种谦谦君子之风,一改往日作风,与湖南、江西各省官场通力合作,为日后建立功勋打下了基础。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也多次嘱咐曾国藩要时刻戒“傲”。

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

可见,一个人即便有才,也不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唯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正如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人在一朝得势之时最容易忘本,当你春风得意之时更应该谦让。

身处高位,若目空一切,只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之心,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取得更高的成就。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很早就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不菲的成就,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语言学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和张中行一起主持汉语课本的编审工作。

初到北方,叶圣陶的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为了规范行文,他曾多次向张中行请教编撰部分遇到的问题。

张中行心中暗想:叶老是自己的领导,又是享誉国内的大师,出于敬重,还是不要直接动笔的好。

叶圣陶看出了他的顾虑,非常谦逊地说:“不必客气,你直接改,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事后,张中行感慨说:“叶圣陶老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家,面对我都是如此低调,难怪他能在语言领域有如此高的成就。”

叶圣陶先生不仅在工作中谦逊有礼,在待人方面更是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张中行每每去他家中做客,离开之时,他都会将对方送至大门口,礼貌告别之后,才会转身回去。即使到了晚年,叶圣陶也会在告别时,努力拱手说谢谢。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真正的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位高权重却仍目中有人,正是一个人最为可贵的修养!

不傲慢的人,自然受人尊敬。如果你做人谦和、为人不傲,他人甚至还会以你为傲!

做人,永远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不把别人当回事。

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完善自己的过程永远没有止境。

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人生一世,贵在严以律己,谦卑待人。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傲慢,以内敛的态度为人处世,摒弃目中无人,从中受益,走得更成就更好的自己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