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丨镌刻在时光里的牵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4 08:15:42

  

  文|来文平

  离别的钟声似乎已在耳畔敲响,刹那间,酸楚涌上鼻尖,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不舍。回望在红花村度过的700多个扶贫的日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

  初到红花村,一只名叫“蛋挞”的小狗热情地扑来。它有着雪白柔软的绒毛,圆溜溜的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蛋挞”不仅是一只宠物,更是我们亲密无间的战友。两年的朝夕相处,它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角落,见证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努力与成长。

  在防洪抢险的危急时刻,“蛋挞”展现出了惊人的灵性。它敏锐地察觉到危险,引领我们及时避开了山体滑坡。我们安然无恙,它却不幸被落石砸伤了脚。

  海拔800多米的金星片区,云雾笼罩,宛如仙境。这里住着红花村8至12组的村民,与来凤村虽为邻居,却被一条崎岖的山路阻隔。修通这条路,是几代人心中的期盼与渴望。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四处奔走,想尽办法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最终筹集到120万资金。然而,修路并非易事,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同样关键。每天天一亮,我们就冒雨出门,与村民拉家常、讲政策,动员大家筹工筹劳,共同为修路贡献力量。

  经过不懈努力,3.5公里的金星来凤幸福连村路终于建成通车。

  初春的细雨,如牛毛,如细丝。我们冒雨前往一组孤寡老人张九连的家。

  走进大堂,一面“卫生家庭”流动红旗格外醒目。张奶奶的家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烤火房也清爽宜人。张奶奶说:“去年工作组号召搞卫生,我就想着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想到得了这面红旗,还奖励了200元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坚定地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把家里卫生搞得好好的,不让‘流动红旗’流出去!”

  张奶奶出生于1940年,如今已85岁高龄。她自幼失去父母,却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一路顽强前行。

  走进红花村湘水农场。一进大堂,“红花村贤”“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奖牌在墙上闪闪发光,它们诉说着主人不平凡的故事。

  奖牌的主人王师调,是红花村二组村民。20岁那年,南下打工热潮席卷全国,王师调却选择留在大山深处。他凭借一股拼劲,养了两头肥猪,卖掉后还清了结婚欠下的债务。

  看到养猪形势大好,王师调大胆尝试,开办了养猪场。当时,山村养猪户众多,但销路却成了难题。然而,他目光长远,积极联系广州市的屠宰场老板。很快,大型运输车开进村庄,养殖户们看着手中的钞票,脸上洋溢着喜悦。

  王师调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在镇上开了饲料店,还养起了古老的瓦灰鸡,规模达500多羽。

  古老的乌楼桥头,一块石碑巍然挺立,“永感党恩”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这是2024年2月1日,全村村民自发竖立的“感恩石”,它承载着红花村人民对党的无限感激,对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深情厚谊。

  “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省委党校选了好队伍,工作队走了好路子。”红花村党支部书记向前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如今的红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施日益完善,道路宽敞平坦,文体广场、博爱书屋、乡村音乐室、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河岸葱郁,溪水欢唱……

责编:胡雪怡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