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14:32:22
杨友林
两千尾鱼苗从邓某某手中跃入湘江的瞬间,一场深刻的司法嬗变已在潇湘大地悄然展开。2025年6月,蓝山县人民法院以一场标志性的生态修复执行,昭示了司法理念的演进——当渔政专家精准投放鱼苗至被告人曾实施非法电鱼的水域,司法惩戒的终点已超越物理禁锢,升华为生态责任的闭环,使《环境保护法》“损害担责”原则在碧波间获得具象的生命力。
永州以系统性思维重构环境治理范式。在蓝山,邓某某投放2000尾鱼苗修复受损生态;在零陵,非法捕捞者主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放归千尾鱼种;在双牌,生态赔偿金转化为4万尾鱼苗游入潇水。这些场景背后,是司法将抽象法条具象化为“谁破坏、谁修复”的刚性逻辑。当污染企业主动缴纳1785万元赔偿金,当破坏者转身成为护渔员现身说法,修复性司法责任打通了惩戒与教化的关键脉络。
湘江源头的治理实践已超越个案范畴。协同治理网络的构建,更使司法屏障突破地理边界。法院驻点生态环境局,依托“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打通执法数据壁垒。2024年,永州办理涉渔业公益诉讼25件,追缴赔偿金13余万元,34名非法捕捞者被追究刑事责任,300亩水域重焕生机。“湖南好人”唐盛利等志愿者的护鸟影像,转化为“集市普法+校园课堂+实地清网”的立体防线。当蓝山县与湘阴县政协联动守护湘江首尾,当湘、赣、鄂、粤、桂五省共建候鸟保护联盟,司法屏障已从江河源头延伸至生物迁徙全链条,“千年鸟道”正成为法治护航的生命通道。
这场变革的实质,是法治文明对工业理性的深刻矫正。从分段治理迈向跨域协同,2025年长江流域四省21家法院联合放流5万尾鱼苗,资金正源于被告缴纳的生态修复金。从机械惩罚转向系统修复,永州法院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重塑裁判尺度。冷水滩宋家洲拆除 26 万平方米网箱后建成公园,蓝山开发湘江源生态旅游,绿水青山正转化为民生福祉。司法在此完成价值重估:生态负债需以法治清偿。
此刻溯游的鱼群,实为司法文明的活体隐喻。法庭判令邓某某以双手治愈河流,实质是赋予自然以法律意义上的“恢复请求权”。当砍树人变种树人、捕鱼人变放鱼人,司法正推动着人类领悟自然法则与法律条文的同频共振,实现对文明进程的终极救赎。
我是九嶷山下的杨哥,法治思维,思虑法治!
责编:王薇
一审:王薇
二审:罗霞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