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小芹:改文风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的情感“金钥匙”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3 11:42:25

唐小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作风建设。改文风是检视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好的文风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获得广大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文风关乎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情感表达

党的创新理论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它源于群众,又通过回到群众中焕发强大生命力。文风积弊下高冷如冰、生硬灌输、鸿沟隔离、大水漫灌等造成的传播中的情感障碍,必须及时破除。

一是“高冷化”文风凝结情感“坚冰”。长期以来,一些理论文章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缺乏亲和力,尽显高冷味,字里行间自觉和不自觉地透露出唯我独高、冷漠寡情的气息,与老百姓的热烈期待存在较大“温差”。这种文风容易冷冻、凝结出情感“坚冰”,造成网络语境的“降温”。

二是“生硬化”文风烹制情感“夹生饭”。有些文章生搬硬套抽象概念和学术术语,充斥以“教师爷”自居的满满说教味,缺乏柔性语言,在理论阐释上完成度不高、达成度不够,让广大网民食之无味、嚼之难碎。

三是“单向化”文风撕裂情感“鸿沟”。当前一些网络传播平台仍习惯采用传统的“我说你听”“自说自话”模式。其内容的刻板单调、传输单向化,在理论传播与受众之间人为地划出一道“鸿沟”,阻断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抑制了群众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容易生成信息茧房,削弱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效率。

四是“散漫化”文风导致情感“漫灌”。由于缺乏对党的创新理论网络受众精准化的分层分众,未能充分考虑其不同的年龄段、职业背景、文化层次,以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同需求和接受方式,最终导致网络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大水漫灌”下效果大打折扣。

用改文风这把“金钥匙”开启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的新局面

网络传播有瀑布效应、催化效应、裂变效应,没有好的文风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须运用好改文风这把“金钥匙”,来找到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的“锁位”,对准“锁孔”,深入“锁芯”,打开“门锁”。

一是找到“锁位”:以人民为中心,使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指向明确。重温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从最牵挂困难群众,讲到常牵挂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更有“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爱民重民之语。新年贺词启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时时处处须以百姓心为心,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才能传扬广、影响深。

二是对准“锁孔”:破解难题,使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精准到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必须奔着问题去,倡行言之有物的扎实文风。多几分问题导向,多一些问题破解,方为上选、首选。

三是深入“锁芯”:饱含温度,使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文章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应把冷冰冰的文风改良成有温度的文风,使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深度,通过网络传播的温度、热度,深植人心。

四是打开“门锁”:精炼通俗,使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通畅无阻。促进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要以大众话推进大众化、以通俗推进通达。应巧妙、艺术地将“官方话语”变为“方言土语”、将“基本原理”变为“平常道理”,借助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群众语言,让受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的畅通度。

文风就是形象,文风就是力量。新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既要当好“理论家”,又要当好“传播家”;既要“守正”以确保理论纯度,又要“创新”以增强传播效度。

(本文为作者在“理来我网·理论专家校园行”主题宣传活动上的书面发言)

责编:张英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