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传播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3 11:28:45

陈明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网络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播撒真理光芒的“新战场”与“新阵地”。在这个战场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既面临风高浪急的挑战,也拥有海阔天空的机遇。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网”来“网”去中深入人心,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改变。理论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而是日益走向多平台、多渠道的互动融合。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让理论传播者与亿万网民能够“隔屏对话”,即时交流,回应关切,凝聚共识。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中央网信办、各地宣传部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了线上讲座、云论坛、微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载体,让理论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舆论引导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勾勒出一幅理论传播与现代技术交融的时代画卷。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网络这片海洋并非总是风平浪静。信息传播的“加速度”,往往使深刻的理论面临被简化、曲解甚至误读的风险;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快餐式”信息的偏好,让严肃、系统的理论内容有时显得“曲高和寡”;平台结构的“去中心化”,使得舆论场更加多元复杂,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认知,避免理论蒙尘,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挑战虽巨,机遇更广!网络为我们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它打破了时空藩篱,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瞬间抵达最偏远的角落、最广泛的群体,特别是能与青年学子“同频共振”。网络所具有的“讨论-回应-反思”的强互动特性,是深化理解、凝聚共识的宝贵土壤,让理论传播不再是独白,而是思想的交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我们装备了理论导航,帮助我们洞察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

把握机遇,化挑战为动力,我们需要带着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从这片孕育了无数革命先贤的红色沃土“再出发”,在理论传播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行:

第一,筑牢思想根基,让理论传播“有根有魂”。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青年关切、民生冷暖,把深刻的道理讲生动、讲透彻,让理论不再仅仅是书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依托;在形式上,大力创作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的动画短片、微电影、漫画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故事,让抽象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趣味盎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在主流社交平台开设理论专栏,如精心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站账号等,打造有影响力的理论传播品牌矩阵。

第二,勇担时代使命,让理论传播“有力有效”。理论传播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的实践。要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网络轻骑兵”;强化思政工作者队伍的网络素养培训,推动他们实现从“传统宣讲者”向“网络思想引领者”华丽转身;鼓励师生创作高质量理论网文、短视频,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传播能力。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让理论传播“有章有度”。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严把内容导向关。要恪守“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谦逊,倾听网民声音,回应社会关切;要牢记“大胜靠德”的箴言,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言行,守得住底线,用高度的道德自觉和法纪自觉,确保理论传播的“航程”行稳致远,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正气。

今天,我们探讨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传播,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出发”!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前行的灯塔,网络是新时代的“赶考路”。让我们承千年湖湘文脉之智,扬百年红色师范之魂,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更加深入人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更好贡献理论网上传播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本文为作者在“理来我网·理论专家校园行”主题宣传活动上的书面发言)

责编:张英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