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6-21 17:51:51
湖南日报通讯员 李波
2025年6月14日至15日,第十一届全国赛博伦理学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伦理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本届会议以“ 人工智能价值敏感设计”为主题,大会设两场主旨报告、四场分会报告,以及四场研究生论坛。近80位专家学者和50位研究生围绕会议相关主题作报告和交流。
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向玉乔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长沙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公共政策实验室执行主任毛新志致辞,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毛新志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各位学者深入交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伦理理论研究和治理工作的发展。
李伦教授回顾了赛博伦理学研讨会的办会历史,对中国伦理学会和学界同仁的持续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与治理日益迫切,本次会议将围绕“ 人工智能价值敏感设计”这一主题展开,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与研讨,为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献智慧力量,促进智能科技向善、有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指出,在数智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介入人类的认知、决策与行动过程,形成“技术中介化”的显著特征。这种中介化并非仅仅是工具层面的辅助,而是重构了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基本方式,进而对传统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发起了全方位挑战,同时推动着伦理研究与实践向更具操作性、情境性和动态性的“行动转向”。这一转向不仅涉及道德规范体系的证明和修正,更关乎对“行动本质”“道德行动者”“道德能力”等概念的元伦理学考察。
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对齐的理论与实践困境,首先,他指出,当前大模型表现出的输出内容的价值观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输出内容的不当、性歧视与偏见,二是用户恶意诱导使用,导致大模型输出内容失德,甚至突破底线,违法。其次,他探讨了如何推动大模型价值观对齐的实现面临的实践困境,如人类价值观多元化,缺乏足够共识,价值观的形成、变化难以总结为一般规律,价值观难以实现量化与技术化建构,多模态内容的价值观、难以识别,大模型如何才能具有价值观正面引导能力,价值观对齐全面性难以保障。
湖南师范大学李伦教授认为,技术伦理治理如何取得实效,是管理部门和产业界最关切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伦理风险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人为性”和“机为性”,防范技术伦理风险包括技术方法和非技术方法。“机为性”伦理风险无法用纯粹的非技术方法得到有效防范,技术方法对防范此类风险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将通过技术方法或工程方法防范伦理风险或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和理论称为伦理工程学。尽管伦理工程学利用技术方法防范伦理风险或解决伦理问题,但它不是纯粹的工程学,也不是纯粹的伦理学,而是“技术-伦理”的融合式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闫坤如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自主知识体系重构应该聚焦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随着科技爆炸和社会剧变,传统规范伦理学遭遇解释困境,暴露了伦理学理论的局限性、模糊性和理论冲突,伦理学面临挑战与困境。应用伦理学产生于技术革命飞速发展遭遇了伦理真空,社会结构的价值断裂和传统伦理规范失语的时代背景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命科技冲击伦理道德,基因编辑技术冲击传统生命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通过从时代需求、理论视角和实践面向等方面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的时代使命,人工智能伦理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它具有实践面向,在此基础上,明确知识定位的学科逻辑、赓续中国学脉的历史逻辑、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价值逻辑,通过概念重塑、知识本土化等路径,建构自主性、学理性、系统化、时代化的应用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在人类生产、生活、交通、教育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中广泛运用,在人工智能广泛运用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对于人工智能运用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进行了相当普遍的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加速发展,进一步使得人们担忧其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奇点临近,将带来人类的尊严危机和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地位危机,这是对于人类前所未有的风险。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发展背景条件下,价值对齐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里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就目前的价值对齐研究来说,仍然是一项充满疑虑和挑战的课题。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价值对齐问题的迫切性促使人们努力拓展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闫宏秀认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但这并非意味着只需要技术,而是更需要对技术进行深层且系统的思考。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物质意义的技术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意义的价值观建设,且非物质的建设更具有根本性与引领性。在当下,基于数据和AI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数智作为数据和AI的融合正在进一步以叠加的方式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值得人类警惕的是,数智技术将人类智能与机器之间进行融合,基于任务完成的价值对齐凸显了技术工具论的有效性,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性与技术价值论对其的矫正必将带出对这种对齐哲学审视。因此,关于技术价值观与人类价值观念之间的互为生成型问题、数据智能价值对齐的顶层逻辑与底层逻辑之间的融贯性等问题成为了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关键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陈高华教授认为,统治或竞争不是人工智能同人类可能形成的唯一关系,二者可以基于平等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共同体。这种特殊的共同体基于一种能够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达成平衡的政治本体论,由此可以区分出人工智能作为政治议题的政治性和作为政治主体的政治性。就第一种政治性而言,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政治能力决定其作为政治议题的不同性质,而它作为政治议题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它有可能作为谈论者而被谈论,进而可以探讨关涉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不同公共领域模型。就第二种政治性而言,通过区分人工智能的物性和世界性,我们能够将人工智能的政治性视作是一种建构的产物,这便为人类将其视作是“我们”中的一员提供了辩护路径。但是,即便人类愿意承认人工智能,也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一定要承认人类,人类唯一能够做的仅仅是为未来做好准备。
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自身的行动能力实现人类加诸的目标,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源于人机的交互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设计实现与人的交互。尽管很多人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纯粹是一个不涉价值的技术实现问题,但事实上,从交互主体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在根本上应该是关涉人类价值的价值敏感设计。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