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1 08:53:11
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全国每29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产自绥宁,该县水稻种业年产值超5.5亿元,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2位——雪峰山下稻香飘
武阳镇制种基地。刘付仁 摄
机械化收割。
制种基地。(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绥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郑丹枚 刘付仁
仲夏时节,走进绥宁县武阳镇,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沃野连绵,绥宁县的万亩制种示范基地在眼前铺展。
“芒种前后,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期,赶着给制种田除草追肥。”武阳镇制种大户黄仁久今年承包了300多亩制种田,比去年又多了几十亩,“从播种到收割烘干,机械化程度高了,订单收购稳当,多种就能多挣!”他满怀信心地说。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绥宁县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5.5亿元,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2位,也是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最大的国家级优势基地县。绥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每29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产自绥宁,每年可向湖北、安徽等产粮大省及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市场提供优质良种1200余万公斤,为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程严控,“绿穗子”结出“金种子”
研发在海南,制种看绥宁。“近十年,我们在绥宁稳定生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超过100个,这些种子支撑了南方多个稻区的粮食生产。”在绥宁深耕多年的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对其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指标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绥宁县因地处湘西南边陲,境内生态优势明显,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小气候优越,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种植条件好。这种条件下产出的种子,发芽率、纯度等均超国家质量标准。
好种子更需严格的过程管控。为确保“绿穗子”结出“金种子”,绥宁在全国率先编制《绥宁水稻种子生产规程》,从组织管理、技术规范、机械化制种、信息化操作、生产检疫、生产保险等六个方面统一标准,形成具有绥宁地域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规程,有效实现生产品种、技术规程、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加工和收购销售等环节“六统一”的管理模式。
同时,该县与隆平高科合作打造“互联网+绥宁种业信息平台”,设立8个实时监控点,实现农业气象观测、土地墒情监测、病虫害自动测报、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等“一张图”监管,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的立体化基地监管网络,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了从种子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
不仅如此,该县还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绥宁县现代种业产业园,率先建成全省第一个集种子生产经营、种子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种子机械烘干、种子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水稻制种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为当地种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技赋能,智慧种田增效益
“前些年,制种环节多、用工多、成本高,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太多钱。”制种大户黄仁久坦言,人工成本上涨、部分田块连作障碍曾是制约效益的瓶颈。
提升效益、吸引农户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近年来,绥宁县用好政策资金,探索科技创新赋能水稻制种现代化,在“耕、种、管、收”各环节集成应用科技化育秧、智慧物联网管护、机械化收割等新技术,提升产业全流程技术投入与机械化水平,助推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杂交水稻制种的核心环节——授粉,对时效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传统的赶粉(借助绳索或竹竿辅助花粉传播)高度依赖人工,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盛花期那几天,请人赶粉是笔不小的开支,还常找不到足够人手。”一位制种合作社负责人感叹。如今,该县推广的农用无人机授粉效率,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授粉二次到三次,1台无人机作业面积能够达到50到70亩,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大大缓解了用工压力。
“智能化、机械化是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绥宁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刘宁介绍。该县大力实施杂交水稻制种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自走式喷药机、新式精选机、高速插秧机等设备,推动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全县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综合水平达74.5%,开展无人机辅助授粉试验示范8000余亩。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农机、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制种合作社、制种大户等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种子生产全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县有家思农业、小匡农服、瑞豪农业等18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械插秧、无人机防治等多项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和用种成本20%以上。
推进县院合作,该县与湖南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绥宁县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柏连阳院士专家团队入驻绥宁,组建院士工作站,为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绥宁推动制种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升级。截至目前,绥宁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45万亩,建成武阳、唐家坊镇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万亩示范区2个,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制种生产片区21个,为智慧制种打下了坚实基础。
协同发展,种业链条渐延伸
拥有辉煌历史的绥宁制种业,也曾面临成长的挑战——制种主体多而散,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整体效益有待提升。
如何破局?绥宁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整合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四方资源,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种业发展共同体,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多方共赢发展格局。
县委、县政府将杂交水稻制种纳入“一主一特”产业发展重点,出台《绥宁县种业扩能三年行动方案》,规划“一园、两带、三片、多点”空间布局,把稳定制种面积作为粮食安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奖励制度,全力推动和保障种业发展。目前,在蓼水河流域沿线已形成以武阳、红岩、李熙桥、唐家坊、黄土矿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百里制种走廊。
同时,建立遴选和淘汰机制,从品种优选、企业实力、诚信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择最可靠、种农受益最大的企业合作,重点扶持优势制种龙头企业在县内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基地集约化水平。探索县企共建,做强“公司+基地+农户”直营模式,以村为单位与公司签订制种合同书,明确品种、数量、质量标准及收购价格。先后引入隆平种业、亚华种业、荃银高科、利诚种业等21家种业公司合建基地,形成了从科研、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区域协同也在深化。以武阳镇、红岩镇、李熙桥镇等为核心的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产区,正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共享技术信息、农机资源,联合打造“绥宁制种”区域公用品牌。
雪峰山麓,稻浪千重。从实验室孕育的优质亲本,到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出,再到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一粒粒承载希望的杂交水稻种子,正从绥宁的沃野良田,源源不断地撒向全国,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坚实的绥宁力量。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