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0 15:42:05
胡艺华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很多人看来,这句名言揭示了理论的宿命。
马克思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从实践论的视角来看,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真实反映生活的本质,精准把握生活的规律,应该是理论永恒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实践出发,在郁郁葱葱的生活之树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和能量,从而获得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传播力、引领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党的创新理论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本源和本质上是鲜活的理论。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新路径、新场景。如何让鲜活的理论在丰富多彩、可感可及的网络传播中变得更鲜活?我理解,应该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鲜明。党的创新理论本身是有立场的,以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通俗阐释,首要的是观点必须鲜明,倡导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明确、明白、明了。一个观点不是率性、随性和任性的个人表达,而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基于对理论核心要义的正确把握,是针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精心的提炼所作出的精准阐释。实践证明,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只有那些鲜明的观点,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直抵人心、深入人心、振奋人心。
二是鲜活。党的创新理论本身是有内容的,在网络传播的平台进行大众宣传,关键在于把体系化的理论与生活化的实践有机贯通,把知识性的逻辑与大众性的需求有效融通。用原典解释原理,用原文解读原义,无法打破、打通理论传播的固有壁垒。面对人民群众在网络场域中的理论需求,迫切需要从充满激情、活色生香、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用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故事、鲜活案例、鲜活语言,把严谨、抽象的理论观点讲准讲全讲顺、讲深讲透讲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鲜美。党的创新理论本身是有味道的,用网络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表达,当务之急就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技术手段发展的大势,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新需求、新期待,主动回应理论传播大众化、分众化、智能化的痛点、难点、堵点,从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融合创新的角度,把时代高处的理论与生活深处的多元多样多彩资源有机结合。既可以用影视剧、短视频把理论“演”出来,也可以用音乐、戏曲把理论“唱”出来,还可以用其他文艺形式把理论“传”开来,赋予理论以鲜美的味道,从而能够在网络传播的加持下更好地被大众接受、认同和掌握。(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