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0 12:33:07
新湖南客户端6月20日讯(记者 刘宇慧)在中国汽车市场稳坐头把交椅的比亚迪,如今已逐步登上海外高地,在国际舞台谱写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5月,比亚迪在欧洲五大核心市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单月销量达10199辆,以6619辆的绝对优势碾压特斯拉,成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升最快的明星。
从无人问津到海外捷报频传
德国作为汽车的发源地,长期以来备受全球市场关注,比亚迪实现了在这个"欧洲汽车桥头堡"销量同比暴涨824%;在英国,比亚迪同比增长408%,5月销量超3000辆;西班牙销量达特斯拉3倍。
除了欧洲市场,在离我们相对更近的亚洲市场,比亚迪同样在奋力劈波斩浪。在新加坡市场,比亚迪5月销量为825辆,是特斯拉的2倍;马来西亚,1148辆反超特斯拉;泰国5787辆的5月销量助力比亚迪继续传奇。在全球最不“欢迎”外国车的日本市场,海狮07EV助力比亚迪杀入了进口车前10。
这些惊艳数字的背后,是比亚迪艰难的来时路。
2021年,比亚迪DM-i混动与纯电车型双线作战,在国内市场大举攻城略地。乘胜追击的比亚迪开启了登陆欧洲的步伐,不过这个第一步,走得并不容易。
一开始,比亚迪在英法德意西五国这几个重要市场,月销量仅徘徊在几十台,这成绩还不如国内随便一家4S店。欧洲当地经销商直言,“欧洲人只认本土品牌。”市场认知度尚未完全解决,雪上加霜的是当地政策的打压。2023年欧盟一纸"反补贴调查"更雪上加霜,对比亚迪加征27%关税。
而东南亚市场,更是日系车耕耘数十年的根据地,当地人买车的首选就是日系车。在这样几乎“一边倒”的市场,要打开局面,谈何容易。
多措并举实现海外突破
想要在一个市场实现突破,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应对欧盟27%的反补贴关税,比亚迪以“本土化战略”实现破局,2023 年底在匈牙利塞格德奠基首座欧盟乘用车工厂,成为首个在欧盟本土生产的中国车企。该工厂不仅得到匈牙利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实现核心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
为保证物流体系,比亚迪以“下饺子”般的速度,斥巨资打造了8艘滚装船组成的船队,以应对国际航运垄断及突发事件,形成了“工厂+船队”的双重供应链护城河。
欧洲并非没有本地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要如何取胜?那就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的能力,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技术使其制造成本比欧洲车企低35%,自产90%零部件的垂直整合模式有效规避供应链波动风险。成本的优势就是产品竞争力,入门级车型BYD DOLPHIN SURF
(海鸥)以1.999万欧元补贴价切入市场,迅速引爆欧洲小型电动车市场。高端车型如腾势 Z9GT 则搭载 "易三方平台",展示 180km/h 高速爆胎稳定控制等黑科技,树立技术标杆。
除了性价比优势,比亚迪还针对不同市场推出了10款定制化车型,覆盖了从海鸥到腾势Z9GT的各个价格区间。在德国,BYD SEAL U DM-i(对应国内宋 PLUS DM-i)凭借插混技术满足更多用户长途出行需求;在西班牙,BYD ATTO 3(对应国内元PLUS)以高性价比纯电SUV优势抢占家庭用车市场等等。与此同时,比亚迪通过“纯电+插混”的双线布局,精准覆盖欧洲不同市场的补能差异。比如,在充电设施完善的北欧主推纯电车型,在充电网络滞后的南欧重点推广插混车型。
品牌认知度不够?那就让更多的人知道!比亚迪在巴黎车展、柏林电子展等顶级国际展会频频亮相,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知晓了“BYD”响当当的名号。
2025年德国消费者调研显示,比亚迪品牌好感度从2021年的12%跃升至41%,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技术领先”“环保先锋”成为大家对比亚迪核心认知标签。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也带来了溢价的提升,比亚迪在德国市场的单车成交价从2022年的2.8万欧元提升至 2025年的4.2万欧元,成功跻身主流品牌阵营。
输出标准成就全球飞跃
“卖产品不如卖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想要那些“固执”的市场发生改变,就要拿出最优秀、最标杆的技术。
“兆瓦闪充”技术将充电速度提升至行业顶尖水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能源纯电车型补能技术的新高度;比亚迪还推动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的全系标配,下探至10万级车型,重新定义智能驾驶普及门槛。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在欧洲开启了技术输出的模式,与匈牙利3所高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推动电池回收、智能网联等技术的本土化创新,这种“技术生态共建”模式正在改写欧洲汽车产业逻辑。
在东南亚市场,比亚迪也在泰国与清迈大学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培训中心,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从2021年欧洲五国月销不足百台到2025年单月破万,比亚迪用4年时间完成了从“市场小透明”到“标准输出者”的蜕变。这如爽文一般的逆袭,不仅是比亚迪的来时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艰难突破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汽车的扬帆出海,彰显着世界汽车同样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车企正在参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度重构,他们正在将制造优势、技术创新与全球化视野融为一体,一个由中国汽车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新时代已然来临。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何尚武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