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6-20 12:15:37
新湖南客户端6月20日讯 (通讯员 伍一帆 实习生 黄思宇)技术如何赋能国际传播创新?近日在长沙举行的首届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青年论坛给出破题思路。来自中国、英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人文与跨学科创新”展开研讨,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新思路。
“五大支柱”构建传播新格局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提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建立五大支撑体系:“政治话语是根基,中国故事是载体,外部支持是助力,青年力量是先锋,商业渠道是桥梁。”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
技术赋能传播创新,论坛呈现三大技术突破:湖南师范大学研发的“共情对等”AI翻译模型,解决了跨文化交际中情感传递的精准度问题;
中南大学开发的AIGC技术,已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修复等文化遗产保护中取得实效;
上海外国语大学构建的“叙事—话语—知识”三位一体传播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方法论。
与会专家提醒,技术应用边界“技术不是万能的”。湖南师范大学徐开彬教授表示,数字人文研究既要善用计算工具,也要警惕数据依赖。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则指出,AI设计必须兼顾工程、文化与审美三维平衡。
据悉,本次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吸引了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学者参与。与会专家表示,将推动建立"技术—人文—社会"协同创新机制,助力中国声音全球化传播。
据悉,本次论坛形成的“技术工具—人文问题—社会价值”闭环,既展示数字人文在文化传播、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青年学者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
责编:田梦瑶
一审:田梦瑶
二审:秦慧英
三审:张权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