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陈果:以舞蹈语汇重塑红色经典——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湖南文联   2025-06-19 15:16:32

图片

以舞蹈语汇重塑红色经典——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文|陈果

6月8日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长沙梅溪湖国际艺术中心大剧院落下帷幕。作为中国首部谍战主题的舞剧,该剧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从选材、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美学样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大胆革新,信仰与美学的久久共鸣,赋予谍战题材以全新艺术呈现;舞蹈与喜剧的完美融合,让红色文化历久弥新。

图片

在舞剧选材上,《永不消逝的电波》打破了传统红色题材的表现模式。它没有局限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或直白的口号宣传,而是聚焦于20世纪40年代末解放前夕的上海,报馆、旗袍店、石库门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场景,成为故事展开的背景。这种选材方式,将红色历史与日常生活场景巧妙结合,李侠和兰芬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传递情报的故事,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记忆,而是通过舞蹈的形式,变得鲜活可感。

图片

叙事结构上,整部剧构思精巧,紧凑而富有张力,并且主线和支线的表达都相当完整,对人物的双重身份也有清楚的交代。通过舞蹈动作和舞台场景的转换,巧妙地编织情节。从地下工作者在隐秘战线的小心翼翼,到与特务的紧张交锋,再到最终将国民党江防计划成功发往延安,每一个环节都紧扣观众的心弦。例如,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舞者们通过密集的节奏切换和默契的动作配合,展现出地下工作的危险与紧迫。这种叙事结构,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与剧中人物一同经历着种种考验。

图片

人物塑造方面,舞剧通过精湛的舞蹈语言,将李侠、兰芬等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三段经典的双人舞,第一段是李侠和兰芬日常的生活的一个写照。两人虽然要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信息传递工作,但两人心心相印彼此支持,是对方黑暗生活中的一束光。从轻柔而温暖的托举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两人情感的基调以及对彼此的爱;第二段是小光为了救李侠壮烈牺牲后,兰芬李侠彼此安慰鼓励并继续坚定地为革命大业付出的舞段,通过两人更加有力而亲密的动作中感受到他们是互相不可或缺的依靠和支持,这段感情相较于第一段也因为战友的牺牲而更加浓厚,也表达出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和勇气;第三段表达的是李侠在知道了自己已经暴露后,依然决定将最后一份电报送出后与妻子兰芬诀别,这段的动作饱含力量却又带有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两人虽然即将永别但仍柔情依旧,这种复杂而轰轰烈烈的情感宣泄将全剧推向最后的高潮,将观众完全带入那个时代和舞者感同身受。

图片

艺术手法上,《永不消逝的电波》运用了高度凝练的舞蹈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和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舞蹈叙事方面,舞者们通过肢体的舞动,代替了传统的台词表达,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在表现李侠发送电报的场景时,舞者们用手部的动作模拟发报的节奏,配合灯光和音乐,营造出紧张而神秘的氛围。唯美的意象表达则体现在舞剧的整体风格上,无论是旗袍店中模特的优雅舞姿,还是石库门里的生活场景,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功,离不开其别出心裁的舞台美术设计。26片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通过不同场景的快速转换和灯光的巧妙运用,让观众在视觉上获得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图片

舞剧最震撼的力量,在于它用可感知的肢体语言,将革命历史转化为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语汇的表达,红色经典故事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叙述,而是成为一场与当下的对话。在表现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时,舞剧通过悲壮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让观众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与伟大;而在展现上海的地域文化时,则运用了具有江南特色的舞蹈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这种美学样式的创新,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次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实践。它让年轻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图片

在当今社会,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艺术创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或许就是红色艺术的终极魅力,它不是对历史的复刻,而是用艺术的火种,点燃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舞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注脚。我们感动的不仅是剧中人,更是每个心中怀揣光明的自己——因为总有一种无声的力量,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相信光,追随光,成为光。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