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19 08:53:4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当AI写作工具已能生成结构完整的高考作文范文,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正以更灵活的方式重塑对阅读理解应用能力的考查维度。
从全国一卷要求在老舍、艾青、穆旦的抗战文本中提炼民族精神,到上海卷围绕“专、转、传”展开的文章特质思辨……这些考题似乎在释放一种信号:在AI浪潮冲击下,对阅读能力的考察全面转向对文本深度解构、跨语境关联思考及现实问题迁移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要求考生构建“时代背景—作者意图—文本意象—现实观照”的四维解读框架。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其命题趋势可以看到,学生强大的信息整合力、思想穿透力和精准表达力是考察的重点,而这都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教师吴玲颖说。
吴玲颖认为,未来高考命题素材将呈现“多元化组合”趋势,可能涵盖不同领域、体裁,甚至融合非连续性文本,将对学生思维品质考查持续深化,需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还需继续引导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丰厚阅读积淀,这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精准“调用”其阅读能力。
这一看法在长沙市图书馆的借阅数据中得到印证:高考后,该馆入馆借书的中学生激增,借阅书籍不局限于经典文学书籍,其中中外文期刊借阅量从平日6、700册飙升至6000余册,“高中生大量借阅中外文科技类期刊,这表明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学习中,也不再满足于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杂志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去建立辩证、关联思维,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说。
确实,不仅仅是语文科目强化了对阅读核心能力的考核,其他科目也在打破学科壁垒,许多试题都以真实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研为背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试题来思考、探索、归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有教育专家建议,可以积极尝试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的“全学科阅读”模式,通过多元文本阅读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深刻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当AI能快速整合信息时,人类独特的批判性思维、情感体验和文化洞察力,正成为阅读能力考查的核心壁垒。”有教育专家特别提醒,当前部分学校将阅读教学简化为“答题技巧训练”,用“思维导图模板”“好词好句摘抄”代替深度思考,这种“阅读功利化”的做法与高考改革方向背道而驰,也忽视了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培养不是学校单一作战的任务。”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阅读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深度阅读中涵养心灵,滋养灵魂。
真正的阅读素养,是让学生在接触《瓦尔登湖》时能感受自然哲学的魅力,阅读《时间简史》时能点燃科学探索的热情。当AI浪潮袭来,培养能深度思考、独立判断、终身学习的个体仍是教育的本质。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