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18 17:40:5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注重恭敬却不讲规矩,就会疲于应付、很辛劳;只知一味地谨慎却不讲规矩,就会畏缩怯懦;光有勇猛却不讲规矩,就会闯祸作乱;心直口快却不讲规矩,就会尖刻伤人。君子若能厚待亲人,百姓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君子若能不遗弃老朋友、老同事,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前面一句重点讲“无礼”的害处,后面一句侧重突出“礼”的好处。现在平时说到礼,大多指礼貌,在孔子时代,礼的内涵特别丰富,包括礼节仪式、法规制度,还包括言行正义正当、有内在精神等意义。通俗点说,那时的礼就是规矩,守礼就是守规矩,“无礼”就是不讲规矩,不遵循社会公认的仪式规范、背离仁道核心价值、德行实践缺乏分寸感。
学院风景1(欧阳雅萍 摄)
恭敬、谨慎、勇猛、直率,本是四种美德,但是,如果不讲规矩、不注重分寸、不遵礼而行,就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辛劳、胆怯,给社会带来动乱,给他人造成伤害。现实中,过度恭敬导致的谄媚、过度谨慎导致的裹足不前、过度勇猛造成的饭圈互撕、过度直率造成的网络暴力,不正是如此吗?再好的德行也需要礼法、规矩来规范、调节。这是从反面来说的。
从正面来说,孔子认为,在上位、有知识有文化有德行的君子,应该讲规矩,用礼法来约束自己,在家里要笃爱父母亲人,在外面要不忘老朋友、老同事,只有这样,普通老百姓才会践行仁道、兴起仁爱之风,才不会淡薄人情,民风才会归于淳朴敦厚。在上位、受过教育的君子,应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应该率先垂范,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世界,小至单位、家庭,都应有或者提倡鼓励或者禁止不许的法律规章、文化风俗,这些都是规矩,都是确保社会有效有序运转的根本,更是保障个人自由活动、幸福生活的关键。讲规矩,按规矩办事,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社会中组织和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正因如此,社会越是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社会越注重保障规矩的刚性、效力和约束力。不讲规矩,就是破坏社会秩序,就是降低社会文明程度,就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损坏他人权益,就会迟早引来社会规矩对违规者自己的惩罚。一言以蔽之,不讲规矩,就是害人害己。现实生活中,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处,因为不守交规而发生事故,都是昭昭明证。
学院风景2(欧阳雅萍 摄)
心里要有规矩。待人处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个准则、尺度,如果没有参照,心里没有“数”,就很容易出错,甚至好心办坏事。现实中,明知故犯的是少数,往往是无知无畏,心里没有规矩,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无意中害人害己。心中的规矩从哪里来?如何懂得更多规矩、时时处处按规矩规律办事?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唯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处处留心、虚心求教的人,才会越来越懂规矩、讲规矩、用规矩,越来越按规矩规律待人处事,享受规矩带来的平安、健康、成长和幸福。
规矩是防止美德异化的护栏,是文明传承的基石。我们要有突破陈规的勇气,更需敬畏规矩的智慧。自由,从来不是任性妄为,而是在明规则与暗规律交织的世界里,找到那份既能守护他人权益、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衡与从容。
讲规矩,方能行稳致远。
学院风景3(王江敏 摄)
(作者钟秋明 系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博士;本文选自该校公众号“我们一起学《论语》”专栏文章第27期)
责编:周顺
一审:杨丹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