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化:八年帮扶 山村巨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18 12:57: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张勇 刘霞

在平江县南部的偏远山区,有一个曾经路面泥泞、信息闭塞的小山村——三里村。这里山地多、耕地少,村民们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等维持生计,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

2017年,湖南石化等3家单位与三里村签署帮扶协议,采取“驻村+结对”“扶志+扶智”“基础+产业”“治理+培育”四轮驱动的办法,精准激活村集体经济。

在驻村工作队完成三里村帮扶任务,启程新征程之际,6月12日,该村村“两委”成员将镌刻着“扶贫振兴战八年、党恩雨露沐山里”的牌匾送至湖南石化。省人大代表、村支书李端阳动情地说:“如今,三里村果园成片,养殖成规模,村民收入稳增,日子越过越红火,真心感谢湖南石化。”

“驻村+结对”双线攻坚

按照集团公司和省市统一部署,湖南石化坚持领导靠前指挥,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公司负责人多次带队深入调研,精准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同时,创新实施“驻村帮扶与干部结对”双线攻坚,36名公司骨干与50户重点家庭“一对一”结对,构建点面结合的立体帮扶体系。

驻村干部江建兴与工作队、支村两委并肩作战,做好帮扶规划和资源协调;结对干部“一户一策”定期走访解难纾困,确保了帮扶对象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结对帮扶以来,该村60多岁的“老单身”易乜安,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搬进了新家,还获得了果园务工机会,年收入增加到1万多元,多次托邻居做媒找对象。

“扶志+扶智”双轮驱动

在意识和技术帮扶方面,湖南石化坚持“扶志”与“扶智”双轮驱动。对少数村民“等靠要”思想,驻村干部耐心走访,破除思想藩篱。村民易秋涛曾蜗居破庙,在工作队持续的思想开导和政策帮扶下,搬进安置房,当上生态护林员,年收入过万,更组建了美满家庭。

与此同时,公司协同三家帮扶单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全村适龄劳动力开展种植养殖技术轮训。在“促就业”方面,协助196名村民外出务工,帮助84人实现本地长期稳定就业。村民易浮文曾父子就业无门,如今他本人在就近工厂上岗,儿子也在长沙稳定工作月有结余。

“基础+产业”双翼支撑

要想富先修路。湖南石化聚力打通三里村发展交通“命脉”,与驻村帮扶单位多方筹集资金,新(修)建整修公路16公里(含沥青路4.5公里),打通连接省级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完善村内路网,完成多条“机耕道”提质升级。更换维修老化电线5500米;开挖6处水塘新增蓄水近5000立方米,改渠修坝13处(座),保障230亩农田旱涝无忧。

公司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引进培育特色产业。创新“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成功引入峰岭菁华果业等企业,流转山地5000余亩建设现代化果园基地。2021年,果园产出黄桃37.5万公斤、猕猴桃15万公斤。

基础建设的改善为村级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道路修通后,农产品运输更加便利;水电通信改善后,村民获取信息、学习技术更加便捷,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治理+培育”双管齐下

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治理违章建筑等系列不文明现象,推行垃圾分类,建设秀美屋场(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从“点上出彩”到“面上成景”。同时,他们同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将良好家风、和谐邻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培育先进典型,引领山村新风尚。

八年帮扶,山村巨变。如今,三里村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超80%。驻村工作队赢得多方认可,江建兴荣获中国石化第五届“感动石化人物”荣誉三里村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等称号。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