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个日夜 他是马头墙下的“安全哨兵”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18 12:05:02

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熊泊宇 通讯员 赵军

6月13日,第一缕晨曦漫过郴州市永兴县板梁古村的飞檐翘角。村支书刘凯跨上那辆已褪成银灰色的摩托车,帆布水壶在车把上晃出细碎的光影,防火喇叭里传出的《消防三字经》录音,惊醒了檐下打盹的灰鸽。

这条从村头土地庙到后山防火瞭望台的6公里巡山路,他已丈量了1800多个日夜——从退伍军人到村安全员,再到村支书,不变的是车筐里永远备着的防火巡查日志和磨破边的《农村消防安全手册》。

一场山火烙印下安全使命

在这片湘南大地上,板梁古村静卧如璞玉,从象岭山的山坳里,浮现世间。360余间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雕花木窗上的鎏金虽已斑驳,却依然诉说着湘南古民居的千年文脉。

作为土生土长的板梁人,刘凯曾憧憬通过旅游事业让古村焕新。然而2018年清明期间的那场山火,让他彻底明白,没有坚实的安全保障,古村的振兴不过是镜花水月。当他带着村民用树枝扑火时,热浪卷着火星灼穿了他的棉手套,左手腕至今留着一道浅浅的疤痕。

板梁村俯瞰图。通讯员供图

“你看那栋‘刘昌悦厅’,梁柱全是百年松木,要是烧起来,连救的机会都没有。”他抚摸着祠堂前的防火水缸感慨,眼底映着青石板上未褪的防火演练标记。

“火一起,几百年的古村就没了。”刘凯的声音低沉而凝重,望着鳞次栉比的古宅,仿佛再次看到那吞噬一切的火舌,“安全都守不住,谈什么发展?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毁在我们手里。”这沉甸甸的领悟,如同他手腕上的疤痕一样深刻。 从那天起,守护这片家园的安宁,成了他心头最重的担子。

用责任书写古村“防火记”

任职村安全员后,刘凯直面古村消防“先天短板”:2米宽的青石板巷让消防车望而却步。他硬是带领义务消防队,把消防器械拆解重组,打造出一支能在窄巷中风驰电掣的“摩托消防突击队”——定制的不锈钢水桶焊在车尾,高压喷头连接着农用灌溉泵,2辆改装摩托组成的“黄金救援圈”,能在5分钟内抵达村内任何角落,确保狭巷起火也能第一时间扑救。

面对“蜘蛛网”般的老旧线路,他带着电工团队逐户建立“消防档案”:78岁的李阿婆家,电线裹着5层绝缘胶布,他自掏腰包换上阻燃线;民宿老板嫌电路改造费钱,他用电流过载实验直观展示危险,老板当场同意整改线路。

刘凯为村民检查家庭用电隐患。通讯员供图

60岁的刘大爷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刘凯第七次推开他家门时,厨房顶梁木已被裸线烤出焦痕。

“您看这电表箱,就像挂了个火药桶。”他蹲在灶台前,模拟短路起火的瞬间——电火花“噼啪”一闪,烟雾腾起。刘大爷惊得倒退一步:“这要真着了,我这把老骨头可就……”如今,刘大爷的厨房换上了明装PVC线槽,墙上还多了幅手写的“防火记”:刘凯蹲灶头,灰脸换平安。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接力

旅游业兴起后,为保证古村原貌与安全兼得,2019年,永兴县消防、文旅等相关单位组建专家组,对古村消防基础建设实地调研;国家文物部门投入专项资金,新建古村消防蓄水池、消防管道铺设、拓宽消防通道等。5年攻坚,板梁村完成1.2公里线路穿管改造,21处消防栓嵌入古巷墙面。然而,硬件的提升并没有带来村民消防安全意识的飞跃。

为此,刘凯在村口搭起“警示课堂”,将山火现场的焦木、变形的灭火器摆成实景展区。消息传开,小小的课堂前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永兴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员利落完成“提、拔、握、压”四步操作灭火时,人群中爆发出掌声和叫好声:“这真家伙,比光听念叨一百遍都管用!”

“警示课堂”现场。通讯员供图

如今,58岁的小卖部老板娘都能熟练使用灭火器,还自创了 “灭火器位置歌” 在村民中传唱。“游客拍照发朋友圈,最常入镜的也有我们的消防标语。”刘凯说。

暮色浸染山峦时,刘凯的摩托车又驶向独居老人王奶奶家,他要为老人调试新安装的烟感报警器。最近,这位36岁的村支书在攻读《智慧消防系统应用》,他说:“马头墙是老祖宗留下的防火盾,我们得再添上一道‘数字防火墙’,把安全守得更牢!”

责编:刘畅畅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刘乐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