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16:28:02
近期,售价远低于足金产品的“金包银”饰品悄然走红,但随之而来的是含金量低、虚假宣传等市场不规范现象,引发消费者对能否放心购买及如何避坑的担忧。
“金包银”饰品市场走红
深圳水贝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黄金珠宝集散地,仅水贝一路和贝丽北路两条街,就有十数家带有“金包银”字样的店铺。
“金包银”饰品通常是在银质基底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黄金,外观与足金饰品相似。不过,“金包银”这一名称并非权威机构对“包金”工艺的界定,而是商家的通俗叫法。
电商平台上,“金包银”网店生意火爆,“不掉色不露白”等宣传语吸引消费者,某粉丝量过万的网店,千元内热门产品销量超千件。深圳水贝一家“金包银”店铺的进货商海先生,因金价高、资金周转难,从卖足金饰品转做“金包银”。店员称水贝金价比品牌店便宜,30克足金手镯拿货超2万,同款“金包银”仅1.02克金重,不到2000元。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大品牌金店排斥“金包银”,多是小厂生产。
“缺金”问题突出
“金包银”产品实际金重难检测,消费者购买如同“开盲盒”。去年11月,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深圳实验室从不同渠道收集17件“金包银”首饰样品进行破坏性检测,结果显示,有14件样品实际含金量少于宣称数值。其中偏差最大的一款,产品标称有0.96克金,但分离后金重仅0.19克。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检测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中标注的金重,实为商家自称克重,检测机构无法在无损情况下验证。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秘书长刘志华称,消费者一般不愿接受破坏性检测,且目前能提供该服务的机构不多,多数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增加了维权难度和成本。
“金包银”虚假宣传泛滥
虚假宣传是商家推广“金包银”产品的另一种手段。多个电商直播间的主播频繁使用“手工古法包金”“五层厚包”“不卖镀金”等话术引流,有的还会展示手工制作“金包银”的视频。
对不了解具体工艺的消费者而言,“包金”听上去更具手作质感、价值和耐久性,而“镀金”显廉价,一些商家便故意混淆工艺。此外,一些商家还用“保值传承”“回收方便”等话术诱骗消费者。但事实上,“金包银”主体材质是银,含金量少,回收价值低。
实际上多家黄金回收档口并不接受“金包银”回收,只有部分“金包银”店家承诺回收自家卖出产品,若上游厂家出问题或店家倒闭跑路,消费者回收将无门。
地方监管出手,市场仍待规范
在网络投诉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反馈“金包银”产品佩戴较短时间后金层脱落,有的购买手镯半年后想以旧换新,却发现商家关门跑路。
当下,不少“金包银”产品生产是先对银坯电解清洗,再放入金水镀金层。“金包银”流行后,深圳、广州两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告知书,规范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等,明确除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固定在银饰品外,此类产品应称“镀金银”。
深圳市龙岗区珠宝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妍认为,除标识外,生产标准也应更明确,监管部门要加强抽检。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涛表示,厂家要如实注明含量工艺,零售商要如实宣传,鉴定机构要自律。消费者下单要谨慎,警惕低价陷阱。刘志华建议,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直播间购物时留证关键信息,交易截屏或录屏,保留凭证以便维权。
(来源:新华社)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