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6-16 15:51:01

近日,由湖南省文联指导,湖南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在湖南美术馆举办,展览呈现的120余件作品均选自艺术家张小纲无偿捐赠的代表性佳作。借此展览之机,笔者采访了张小纲,希望为大家呈现他的艺术发展脉络。
笔者:您将大量作品捐赠给湖南美术馆,并把这次展览主题定为“南去北来为何事”,有着怎样的考虑?
张小纲:这个主题是与策展人李辉武及湖南美术馆团队反复沟通酝酿的成果,主要基于两方面思考:一是对个人人生经历的回望:我生于湖南、长于湖南,艺术生涯起步于长沙,直到1998年去了深圳,此次回乡举办汇报展恰似游子向家乡递交的一份答卷。二是对艺术追求的概括——无论南去北来、东奔西走,我毕生的奔波皆源于对水彩画事业的热爱,既是对孜孜以求状态的描述,亦是对乐在其中心态的注解。
椅子上的瓶花(纸本水彩) 一九九八年 张小纲
湖湘文化底蕴深厚,我的艺术根脉深植于这片沃土。我能取得些许成绩,既得益于身处这个伟大时代,亦离不开母校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求学期间,我有幸得到黄铁山、朱辉、殷保康、张举毅四位先生的悉心教导。此次回乡展览,既是向四位先生致敬,更是以实际行动助力湖南水彩画的梳理与研究。
笔者:您曾提出“水彩不仅是媒介,更是东方美学的精神载体”,在您看来,中国水彩该如何突破西方框架、构建本土化语言体系?
张小纲:水彩画源自西方,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焦点透视的基础上的。但中国水彩画由中国人创作,必然需要融入中国审美。早年我曾困惑于突破方向,直到聆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才有所悟:中国水彩何尝不需要兼具东方精神与现代表达的“美术版《梁祝》”?此后,我尝试将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没骨画法乃至“平远”“高远”等构图概念融入水彩创作。事实证明,当水彩画获得中国文化的滋养,其表现技法会更兼容,思想表达会更深刻,艺术语言也将更具辨识度。
笔者:您的水彩技法以“水痕控制”著称,如何在水的流动性带来的偶然性与人工控制力之间达成平衡?这种探索对个人风格有何影响?
张小纲:水彩画离不开水的调和,而中国人对“水”的理解蕴含深厚哲学。所谓“水痕控制”,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水的哲学”实践。传统水彩画视水痕、水渍为禁忌,认为其会破坏画面洁净;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水稀释色彩形成的痕迹作为造型语言。当然,水的用量与力度需根据主题精准把控——这依赖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当经验转化为审美直觉,水痕控制便成为随审美而动的自然过程。我的早年作品《椅子上的瓶花》即是典型,画面中花朵因水痕而生机盎然。艺术的可贵在于不可复制,水痕控制不仅与创作者的经验、修养、审美相关,亦受空气湿度、水质等客观条件影响。水无常形,却可通过把握其重力与渗化规律,创造出多样造型。正是从水痕控制起步,我的作品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辨识度的艺术面貌。
笔者:您的创作从早期的洞庭水乡、湘西风情、荷花系列,到岭南风物,再到抽象性的精神表达,这一转变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张小纲:艺术家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在与师友、学生、观众的交流中,我注意到“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内卷”对年轻人影响尤甚。现代观众需要精神宣泄的出口,而艺术有望成为缓解压力的通道。退休后,我开始聚焦这一议题,意识到艺术创作需突破自我表达与物象描绘的界限——无论是回忆、想象、意象还是抽象,核心是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既是自我开解,亦希望与观众共情。创作抽象作品时,我尝试将数十年的积累融入其中,让画面充满松弛感。出人意料的是,年轻观众对这批作品反响热烈——相较于具象作品通过“共景”引发共情,抽象画更能通过情感渲染直达心灵。
笔者:您长期在深圳从事艺术创作,这座城市的“移民文化”是否影响了您的艺术语言?比如《镜像》系列中几何构成与水墨意蕴的融合,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张小纲:1998年调任深圳后,这座城市对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湖南多阴雨,水汽氤氲;广东常年阳光灿烂,而“光”在我眼中象征生命与活力。到广东后,我对光影的捕捉愈发敏感,笔下的风景与人物皆成为中华文化浸润下的生命图景。深圳作为改革前沿,体制机制灵活,艺术交流频繁,我有幸多次参与国际展览——1995年起,先后在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地举办7次个展与群展。这种跨文化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源自西方的水彩画,若融入中国水墨的意境与气韵,同样能被外国观众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共通的。《镜像》系列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几何构成体现现代抽象理念,水墨意蕴则源自传统技法,二者融合的作品在国际展览中备受欢迎。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践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笔者:数字技术冲击传统绘画,您认为水彩艺术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何处?
张小纲: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变生活与艺术,但艺术家不应被技术左右。艺术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对情感的表达、人性的挖掘,在于其随机性、鲜活性与不可复制性。饱含情感的作品会愈发珍贵。水彩画在细腻情感表达与光影变换表现上独具优势,而这个时代杰出水彩画家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将决定水彩艺术的高度、深度与温度,这正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核心力量。未来,我们应善用人工智能,推动水彩工具材料创新,助力情感表达的深化,对此我充满信心。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