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6-16 15:49:27
文|杨秀晖
在短视频媒介生态主导的碎片化传播语境中,短剧作为新兴文艺形态正经历从娱乐消费品到文化载体的转型。本文以清流短剧《窃她》《家里家外》为样本,从历史叙事的现代性重构,日常生活的诗学开掘,女性话语的多维建构等三个维度,探讨短剧如何突破类型化窠臼,在小体量中实现大格局,为网络文艺的价值建构提供部分参照。
《窃她》:民族危亡场域中的女性觉醒
短剧《窃她》以民国题材突破了传统言情剧的扁平化叙事窠臼,在穿越、香艳、猎奇、各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份中独辟蹊径,将女性觉醒置于民族危亡的历史场域,通过深宅女性宋婉宁的命运轨迹,构建起个人叙事与家国叙事的双重话语体系,实现了从言情叙事到历史寓言的话语转型。
开篇求子的场景极具讽刺意味,封建宗族制度下,女性被异化为“生育工具”。少帅沈确引入的史书、英文与政治时局讨论,则成为刺破封建蒙昧的现代性光束。这种“启蒙-觉醒”的叙事架构,实则是将五四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微缩于深宅大院的戏剧空间,使个体命运成为民族现代性进程的微观注脚。
当宋婉宁焚毁鸦片、投身抗战的情节展开时,该剧完成了从“宅斗言情”到“历史寓言”的类型跨越。鸦片作为殖民侵略的物质载体,与齐昼的走私行为形成叙事同构,揭示出封建阶级与殖民势力的合谋本质;而百乐门歌女雪澜的地下党身份,则以“脂粉英雄”的形象解构了传统性别叙事,这种对边缘人物的历史重构,彰显了创作者对宏大历史中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实则也已跨越了短剧类型化创作的范畴。
《家里家外》:烟火气中的诗学开掘
与《窃她》的宏大历史叙事形成对照,《家里家外》将镜头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的市井生活,通过四川方言、街边茶馆、老式家属院等地域符号的密集铺陈,构建起具有鲜明在地性的“烟火成都”。剧中,蔡晓艳与陈海清重组家庭的日常琐事,邻里间的方言拌嘴、茶馆里的龙门阵、厨房飘出的麻辣香气——构成对特定时代生活质感的精准捕捉。这种叙事策略,将日常生活升华为充满诗意的情感场域,使观众在熟悉的生活细节中完成情感投射。
作为重组家庭题材,该剧以幽默化解代际矛盾,以包容重构伦理秩序。蔡晓艳“辣妹子”的直爽性格与陈海清的隐忍包容形成性格张力,继女从抵触到接纳的心理转变,则通过“一起包汤圆”“雨夜寻亲”“智斗老师”等日常场景细腻呈现。剧中对“家”的诠释超越血缘纽带,转向情感共同体的建构——老式自行车上的欢声笑语、集体厨房的互帮互助,既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记忆,也彰显市场经济萌芽期的人情温度。这种对平凡生活的诗学开掘,使短剧成为记录时代精神图谱的文化载体,也呈现了家庭伦理的现代性重构与情感辩证。
从“被凝视”到“自我赋权”的女性叙事突围
短剧《窃她》中,历史剧变中的主体意识觉醒,呈现明晰。宋婉宁的形象嬗变,构成了女性话语建构的三重维度:从背诵《女戒》到研读史书的知识启蒙,实现认知层面的主体觉醒;与沈确基于精神共鸣的平等之爱,解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性别权力关系;焚毁鸦片时火柴擦燃的慢镜头、游行时挥舞的手臂,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大义。演员姚慧通过初读新书时的瞳孔微颤、驳斥礼教时的睫毛抖动等细腻表演,外化新旧思想博弈的内在张力,使“觉醒”成为充满真实阵痛的动态过程。

短剧《家里家外》中,蔡晓艳的形象突破“贤妻良母”的传统范式,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女性的主体性特质。她既保有传统女性的勤劳坚韧,操持家务、化解矛盾,又具备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主动追求爱情、维护家庭尊严。剧中“用辣椒反击流言”“帮邻居调解纠纷”等情节,将四川女性的“辣”转化为应对生活困境的生存智慧。在家长里短中彰显女性力量的叙事策略,使女性话语从宏大历史叙事的“缺席者”转变为日常生活的“主导者”,完成日常场域中的女性智慧书写。
从情感叙事到历史叙事的突破跨越
《窃她》与《家里家外》的创作实践表明,短剧在碎片化时代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娱乐至死”倾向的抵抗与超越。前者以历史寓言重构短剧的思想深度,后者以日常生活开掘短剧的情感温度,共同勾勒出短剧作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多元可能性。当《窃她》用蒙太奇手法将百乐门霓虹与战场硝烟并置,当《家里家外》以自行车铃声串联起市井温情,二者均在证明:媒介特性不应成为思想贫瘠的借口,有限时长亦可承载丰富的文化表达。这种在娱乐性与思想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创作路径,为网络文艺的价值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扎根历史纵深与现实土壤,才能在“短平快”的传播生态中,实现文艺作品的精神厚度与审美超越。
作为微短剧的类型突破之作,《窃她》《家里家外》在有限时长内完成了从情感叙事到历史叙事的跨越,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小体量、大格局”的创作范本。在短视频时代,历史题材的创作面临着娱乐化与严肃性的博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考验主创者的智慧,也是对观众接受度的一种试水。两部短剧的成功,证明即便在“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创作者仍可通过精密的叙事架构与深刻的精神内核,在娱乐性与思想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既是对观众审美期待的回应,更是微短剧作为新兴艺术形态的文化自觉。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