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路桥湘军“战力” 湖南交通职院“工程力学课程团队”侧记​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16 10:01:06

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有这样一支工程力学课程团队,他们以团队传承为纽带,紧紧围绕“工程问题→教学项目→创新成果”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赋能路桥湘军“战力”。从全国模范教师孔七一到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邓林再到省青年骨干教师李金坡,团队成员接力奔跑,硕果累累,更让“严谨、创新、实干”的湘军精神融入无数学子血脉。​

团队传承:三代接力铸魂育人​

在学院荣誉室里,一套泛黄的《工程力学》教材格外醒目,这是孔七一教授2006年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孔七一不仅主持建设了《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更奠定了“课岗融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那时候为了让学生看懂构件受力分析,孔教授带着我们用各种材料制作结构模型,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首批团队成员邓林、邹宇峰回忆道,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和孔教授一起制作的10余个结构模型。

2018年,池漪作为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她带领团队将《工程力学》课程升级为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仅2023年就有全国127所院校使用该课程资源。2021年,李金坡出任教研室主任,为团队注入了数字化新动能。他将有限元分析软件引入课堂,用Midas Civil构建桥梁结构模型,让抽象的力学公式在三维仿真中具象化。“现在学生学会了用电脑查看结构的应力分布,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黑板力学”,屏幕上闪烁的应力云图,正是三代人教学理念迭代的生动注脚。​

课改实践:力学课堂连通产业前沿​

在力学与结构实训室,邹宇峰正带着学生分析贝雷梁的受力特性,课件里嵌入的正是邓林带领团队收集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施工案例。这种“把工地搬上课堂”的教学法,源自团队坚持多年的“双元开发”机制——课程内容既对接职业标准,又融入工程现场最新技术。团队开发的教学资源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管节应力计算、长益高速扩容工程的高墩稳定性分析等18个真实案例,成为学生理解力学原理的“金钥匙”。

教学改革的成效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中得到检验。2022年,池漪肖珏带领团队凭借《典型结构专项无损检测》项目摘得国赛一等奖,这是学院在该赛项的历史性突破。而李金坡主导的力学与结构课程群改革,则瞄准“岗课赛证”融合,将结构设计竞赛、BIM技能认证标准融入教学模块。2023年以来,团队指导的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斩获8项大奖,成为全省首个闯入本科高水平学科竞赛并多次获奖的高职院校团队。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桥梁支架验算、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等20余项技术服务,让课堂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工地的转换器。​

学生培养:三级赋能点亮成长之路

“学长,这个支座的位移计算应该怎么用Midas建模?”在学生发展支撑中心,2024 级新生杜婷玉正向助教陈学长请教。这个由夏玉超、向秋燕等教师构建的“三效应”帮扶体系,已成为学院的育人金字招牌。通过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助教,构建“朋辈互学-群体共进-榜样引领”的闭环,中心成立6年来累计开展专业讲座200余场,800余课时的高强度训练,让原本畏惧力学的高职学生找到了学习密码。数据见证着蜕变,专升本报考人数从2019年的18人飙升至2025年的536人,录取人数达223人,中心成员本科录取率更是高达97%,17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职教出海: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共振

在泰国北标技术学院的课堂上,曾婧老师通过中英泰三语虚拟仿真系统,向泰国学生展示现代桥梁工程案例并解密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其开发的《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通过国际化资源建设与认证,将中国力学智慧推向国际课堂。


在路桥工程学院院长彭东黎的支持与指导下,团队在国际化赛场上屡创佳绩:曾婧获中国—东盟职教联盟国际化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李金坡指导学生以全榫卯结构 中国塔模型摘得联盟国际技能大赛优胜奖;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道桥隧设计赛项中,团队斩获三等奖两项。

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到工程技术服务,这支兼具经验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团队,用20年时间书写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奋进篇章。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实训基地的结构模型上,新一代“路桥湘军”正从这里起航,而支撑他们逐梦的,正是这支工程力学团队传承的精神内核——把每一个力学公式都化作铺路石,让每一次课堂讲授都成为架桥机,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李金坡 曾婧 夏玉超 池漪)


责编:陈丽丹

一审:陈丽丹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