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助听器选配攻略(二)

    2025-06-10 17:20:46

哪种情况下该配助听器?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听力损失标准分级如下:平均听力损失小于20分贝为正常;介于20~35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介于35~5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介于50~65分贝为中重度听力损失;介于65~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平均听力损失介于80~95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从轻度听力损失演变成重度听力损失,平均时间为5~7年。也有因疾病等原因,导致患者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耳聋的情况。因此,查出轻度听力损失,就应该考虑配助听器,此时重视该问题,并不需要配置大功率的助听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听力继续下降。

一旦感到听力受损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尽早去医院或专业机构测试听力,同时请专业人员进行面诊,以正确判断是否需要配助听器。

助听器分为哪些类型?

1. 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

盒式助听器可挂在身上携带,如同小号收音机一般大,呈“盒子”形状。耳背式助听器可以挂在耳廓背面,分不同型号。耳内式助听器可根据需求定制,考虑老人使用习惯(追求美观时尚或是方便简单),选择塞入前耳道、中耳道甚至内耳道。

2. 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模拟助听器内部不含芯片,将所搜集到的声音全部扩大,如同在耳朵里内置了一个“喇叭”。

现在常见的数字式助听器,内含可处理声音信息的芯片,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调适,放大该放大的声音,缩小背景杂音。 还可以根据患者对高频或低频声音的敏感度来调整听音需求,体验感更佳。

3. 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助听器覆盖的声音频率是越广越好吗?

助听器内包含许多“通道”。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声音集中在500~4000赫兹。一般助听器的频率范围是250~8000赫兹。比如一个3通道的助听器,就可分成三部分调节声音。低频(250~1000赫兹)、中频(1000~4000赫兹)、高频(4000~8000赫兹)。而一个16通道的助听器,则会从低频到高频,分为16个不同的点调节声音,通道越多,调试时就可以做到更精确,声音补偿更精细,会更接近原音。价格相应来说会越贵。

助听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功率是否需要经常调适?

一般情况下不用。患者长期听不到声音后,突然戴上助听器,开始像正常人一般听音,适应性不佳。从效果考虑,前期会先让患者听到比正常人低一点的值,适应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进行调整,但助听器本身的功率不需要进行较大的改变。建议患者一个月前往一次专业机构,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戴了助听器,听力会不会越来越下降?

助听器的首要功能是补偿“耳背”患者难已听到的声音,帮助他们正常听音、与他人交流。次要功能是维持耳朵听音环境,保护残余听力,避免听力继续下降。因此,不戴助听器,不去听声音,才是促使听力下降的元凶之一。

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治医师、博士 彭韬

健耳听力助听器四级验配师 罗思宁


责编:龚琦涵

一审:龚琦涵

二审:谢峰

三审:田雄狮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