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十字路口种植白玉兰——专访邵阳市中医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杨勃

本报记者 梁湘茂 通讯员 李花 佘翠娥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6-10 14:52:35

本报记者 梁湘茂 通讯员 李花 佘翠娥

2025年5月22日,湖南邵阳。

时值小满节气,邵阳市中医医院门诊楼前的白玉兰开得正盛。在该院时珍楼3楼肿瘤内一科弥漫着中药香的办公室里,科主任杨勃刚结束每周四的医护集中学习。这位来自甘肃酒泉的西北汉子,用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向大家分享“明大势、识大体、讲大爱”的职业感悟。

自2008年7月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他已经在邵阳市中医医院工作17年了。

“明大势,就是肿瘤医生对病人将使用哪些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方法,有哪些西医方法,要了然于胸;识大体,就是肿瘤医生要与患者及家属倾心沟通,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杨勃说,“讲大爱,就是要关心治疗的副作用和细枝末节。”他表示,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就是医疗与生活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过程。

(杨勃教授近照)

杨勃,主任医师,潘敏求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二级工作站负责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肿瘤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放射肿瘤学专委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委会青年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肿瘤靶向专委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骨干人才。擅长肺癌等胸部肿瘤及淋巴瘤/血液肿瘤的放疗、化疗、免疫靶向及中医药综合规范化诊治,癌痛规范化诊疗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我比较放心这里的医术”

2025年5月22日下午,晚期肺腺癌患者、邵阳某单位职工李雷(化名)显得比较清瘦,精神状况倒不错。

“我基本上每隔1至2个月就来住院一次,这里医术还不错,我比较放心这里的医术,服务也蛮好。”李雷说。

2020年6月,李雷在一次骨折时意外发现罹患肺腺癌晚期。担心人财两空,他不想治了,回到家里不出门。2021年,实在受不了病魔的折磨,李雷来到邵阳市中医医院肿瘤内一科,找到了时任科室副主任杨勃医生。

杨勃带领团队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中医调理,通过化疗、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和中医调理,逐渐稳定了李雷的病情。

2022年8月,李雷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杨勃又带领团队开展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中医调理,又再次稳定了病情。

2025年,李雷开始采取口服化疗药+口服抗血管靶向药,目前病情比较稳定。

“病情就像房子着火,化疗是消防车强攻,靶向药是精准灭火器,中药是防止火星复燃的善后。”杨勃说。

(杨勃教授与患者倾心交流中)

“14年的交情,见证了我的成长过程”

翻开厚厚的病历本,记忆的匣门再一次打开。肺癌鳞癌中期患者、邵阳武冈农民王小华(化名)是令杨勃最难忘的一名女性患者。

“王小华为人善良,性格好,依从性强,我和她整整交往了14年了,她还健在。”杨勃动情地说着,眼角涌上了泪花。

早在2011年8月,参加工作3年的杨勃还是管床医生,王小华被确诊为肺癌鳞癌中期。在长达14年里,王小华见证了女儿读大学、参加工作,她也陆陆续续放疗5次,化疗14次,吃了不少的中药。杨勃还帮她申领了救助金。

2025年5月19日,王小华到医院复查,拿了一些中成药,又赶到住院部看望了杨勃。

“肿瘤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这里的病人一旦认可肿瘤医生,好长时间都不会换的。”从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从一般医生到科室副主任、主任,王小华是杨勃教授为数不多的成长见证者。

(杨勃教授带领团队查房)

“西医按规范,中医有特色”

“生命不仅需要长度,还需要宽度,而中西医结合正好实现了这些。”杨勃告诉记者。

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杨勃除了关注每年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等诊疗指南,还翻阅不少中医药古籍,抄录成册,并在临床上巧妙地“一人一方”,精心制作“协定处方”。

记者查看他的抄录本,有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粒系减少”“中成药升白口服药配方”,等等。

他说,西医我们参照循证医学,开展规范化治疗;而中医重视调理,解决不良反应,缓解症状。一般来说,晚期病人接受不了高强度高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但是通过我们这里的中医调理就能实现,“西”药“中”用,才能更好地护航患者健康。

窗外,无数朵白玉兰悄然绽放,如同那些被重新点亮的生命,在医者的守望中静静舒展……

责编:梁湘茂

一审:许建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