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6-09 17:42:59
清晨的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71岁的童老脸上。
他缓缓抬起左手,试图抓住空气中浮动的光斑——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不久前还是一种奢望。
近日,经历3次脑梗的童老再次被命运推向悬崖:右侧颈内动脉严重闭塞,脑组织像干涸的田地般逐渐坏死。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陈仁智说:“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打通‘生命线’,脑梗还会反复发作,从而引发肢体瘫痪、失语等,甚至危及生命。”
病情复杂,加之童老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难度及风险可想而知。
在陈仁智及团队的精准研判下,一根细如发丝的导丝穿越童老颈部血管的闭塞段,支架如桥梁般稳稳撑开血流通道……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开通支架植入术顺利完成!
术后,童老便能独立下床走动,他的眼底重新泛起光芒。
这样的生命奇迹,经常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演。
周特飞组织医疗技术骨干开展疑难病例讨论。
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特飞介绍,作为全市最早成立的神经疾病诊疗中心,这里承载着湘中地区数百万百姓的“头”等大事。科室2个病区设有106张病床,建设有卒中中心、眩晕中心和NI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开设卒中、头痛、眩晕、帕金森、失眠等专科门诊。
在这里,有人能凭TCD(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细微波形预判中风风险,有人凭肌电图能判断神经、肌肉的损伤,有人在颅骨上钻一小孔就能清除颅内血肿,有人能熟练开展静/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动脉瘤栓塞术……他们手中的导丝、支架、溶栓药,既是精密的手术器械,更是重燃患者希望的生命火种。
神经内科团队用专业与速度守护脑健康,为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滴嘟、滴嘟……”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响起,80岁的谢老被送往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
“12点多吃完午饭后,我母亲说想睡一会。”谢老女儿说,“哪知道,母亲睡一觉起来就动不了了,话也说不太清楚了,刚开始没重视,后来症状一直没缓解,我们便拨打了急救电话。”
被紧急送来时,谢老已失语6小时,右侧肢体完全瘫痪。影像显示她的大脑中动脉像被巨石堵住的溪流,血流戛然而止。术前诊断为:大脑动脉闭塞脑梗死,并伴有高血压3级,属极高危组。
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现实给医护人员带来不小难度,但陈仁智及团队选择迎难而上:直径仅0.071英寸的中间导管穿越迂曲的颈动脉,取栓支架如灵巧的捕手,将顽固的血栓从血管壁上一寸寸剥离。
当血流通过闭塞部位,大脑动脉重新开放时,谢老重获新生。
如果说急诊取栓是与时间赛跑,那眩晕中心的诊疗更像精细的钟表维修。
5月17日,刘先生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症状持续8个多小时。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后,仍无法缓解不适,刘先生便来到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二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学恺说:“经检查,患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只见,眩晕治疗室里,刘先生戴着眼罩,随着医护人员的口令慢慢侧卧、旋转,脱落的耳石被精准“复位”。“就像给迷路的指南针重新校准。”张学恺说。
而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正闪着幽蓝的光,这里记录着太多惊心动魄的瞬间:
医疗团队仅用40分钟就为90岁、再发急性脑梗、合并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宋奶奶成功取栓;
被头痛折磨4个多月的吴女士,历经1个小时手术,成功解除椎动脉狭窄;
74岁的樊老在经股动脉血流导向植入术中使用的新型血流导向装置,像给血管撑起一把“纳米伞”;
……
“脑部疾病看不见、摸不着,易被漏诊、误诊。”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繁多,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朱金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密密麻麻的“神经线路”里厘清病理、查明病因,为患者找到精准合适的治疗方式。
73岁的王奶奶得了“怪病”,她突然四肢乏力、呼吸困难,喝水都费劲。
“格林巴利综合征!”经耐心询问、仔细检查,朱金良诊断,“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确定病因、制定详细治疗方案,通过对症治疗,王奶奶病情逐渐好转,家属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出院那天,家属为朱金良送来锦旗,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谢谢!”
聚焦技术创新,神经内科团队不断加强沟通与协作,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这些救治故事的背后,是数年磨一剑的技术积淀。从最初只能做基本取栓、溶栓,到如今能开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慢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等复杂手术,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突破性技术清单每年都在刷新。
2022年,开展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经皮脑动脉瘤栓塞术等新技术;
2023年,开展经皮脑动脉血栓去除术等新技术;
2024年,选派副主任医师陈倾江前往北京宣武医院进修学习TCD技术。
学成归来后,陈倾江把这项技术带入科室。“我们可以直接临床做TCD,能更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从而尽早给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操作方向。”
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理团队同样坚持以专业与关爱并重。
科室急危重症患者及老年患者居多,为给患者提供更精细化的护理服务,护理团队注重细节,采取多项特色护理措施:
——皮肤管理:加强翻身护理和减压措施,预防压力性损伤。
——神经介入护理: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管理,提升患者舒适度。
——溶栓救治:优化流程,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溶栓治疗,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康复护理:减少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日较以往缩短一天。
——卧床患者护理:细致做好鼻饲、尿管等基础护理,尤其关注无陪护患者的需求。
——用药管理: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加强用药提醒和检查。
在神经内科二区病房的墙壁上,20多个二维码整齐排列,扫一扫就能弹出护士自编的健康知识。神经内科二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凌卫梅说:“科室注重健康宣教,每月组织患者集中学习,并通过PPT讲解疾病知识。每位患者出院后会安排5次随访,持续提供健康指导。”
防走失马甲为易走失患者筑就一道暖心的安全防线。
一区护士长曾美玲介绍,他们还为认知功能减退患者配备荧光色病号服,每件衣服上都印有医院标识和科室电话,降低走失风险。
不久前,70岁的何大爷因急性脑梗住院治疗,认知功能减退的他迷了路。
“何大爷不见了!快找!”护士站立刻启动应急程序。没多久,科室就接到电话。原来,是何大爷身上那件醒目的荧光绿病号服发挥了关键作用。得益于此,何大爷快速安返病房。
正是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这种“硬科技”与“软服务”的交织,才让冰冷的医疗器械有了温度。
当窗外的霓虹渐次亮起,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灯光依然星星点点地亮着。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群用仁心仁术默默守护患者生命线的人……
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 夏牡丹 肖会玲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二审:张丽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