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神仙会”到汨罗“立传会”:回望“寻根文学”40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07 12:38: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马如兰

当韩少功再次踏过汨罗市三江镇八景村的“梓园”小径,石板路上叠印着1984年杭州冬日的足迹。那年西湖边的文学青年们神聊到放弃“美食探店”行程,却为中国文学种下一颗名为“寻根”的火种。

40年过去,无论生活还是文学都已沧海桑田。今天,我们还需要“寻根”吗?

6月6日,著名作家、“寻根文学”发起人韩少功,“寻根派”代表人物李杭育,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宗仁发,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尚发,《花城》前主编田瑛,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主编张懿,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市作协,韩少功研究所研究员等文学界人士齐聚汨罗,共赴“寻根文学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第一次编委会。

寻根”之源:一场改变当代文学走向的“神仙会”

“寻根文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和流派,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章。

1984年,“寻根文学”的种子在冬日的杭州悄然萌芽。西湖边,一场没有主题的“神仙会”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

当年12月,《上海文学》杂志、浙江文艺出版社和《西湖》杂志共同主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除李杭育、李庆西、黄育海三位浙江本土作家、编辑以外,李陀、阿城、韩少功、郑万隆、陈思和、许子东、程德培、周介人、黄子平等共计30多位作家、评论家从五湖四海赶来赴会。

韩少功记得,为了节省时间继续讨论,他们甚至放弃了去知名餐馆的计划,留在旅馆里边吃边聊。

这场会议没有主题报告,没有论文宣读,只有思想的自由碰撞。季红真谈“文明与愚昧的冲突”,韩少功讲文艺的二律背反,阿城和黄子平讲述充满禅意的故事,李陀则热情推荐莫言即将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

随着讨论深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焦点。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是,我国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艺资源,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相互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寻根文学是引进现代派,证明中国传统中很多现代主义的东西。

会后,韩少功于1985年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

一个文学繁荣的春天开启了。《文学的“根”》与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共同构成寻根文学的宣言,催生了多部载入文学史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马桥词典》以人类学、语言学为利器解剖楚文化;阿城的《棋王》在棋道中融入道家思想;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记录吴越文化的变迁;王安忆的《小鲍庄》展现淮北乡村的伦理世界;莫言的《红高粱》则在胶东大地挖掘民族血性……

这次“杭州会议”后来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发端,对后来的“先锋文学”等流派也影响深远。韩少功在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小说,成为“寻根文学”的主将。

文学之“根”:从理论到作品的探索之路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这是《文学的根》的第一句话。

在汨罗举行的“寻根文学四十年学术研讨会”上,韩少功已不再是40年前“杭州会议”上的年轻人。他坐在屈子祠旁的屈子书院内,顶着一头白发,回忆起多年前与屈子祠邂逅的夜晚。

1968年,长沙知青韩少功下放汨罗,在此生活工作10年,完成文学创作的“原始积累”。

下放期间,一个参加集体劳动后的夜晚,韩少功找到一幢破旧的房子借宿。高低不平的路面、摇晃的楼梯木板,被风吹动吱呀乱叫的窗户,好心的房东为韩少功找来一些稻草,让他打地铺安置一晚。后来韩少功才知道,借宿的地方就是屈子祠。

那个夜晚的屈子祠与韩少功心中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厚重形象似乎充满矛盾。多年后,韩少功脑子里冒出一句话:“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

当时,这句呼唤得到相当数量的青年作家和理论家的热烈响应。从寻文学的根到寻文化的根,终于形成一股有意识、有理论、有创作主张和创作实绩的文学,“寻根”的浪潮,促成新文学时期小说的第二次审美观的大变动。

“下过乡或当过知青的一批作家,对中国世界的二元结构感受很深,他们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角度在谈寻根,绝对不是保守、守旧的一派。”李杭育认为。

他谈及,20世纪的世界文化,相比1819世纪有了重大变化,受现代心理学影响,这时期的文化越来越注重‘人’本身。而在中国,‘寻根文学’的作家也在不约而同出作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迅速引起共鸣。

后来,汨罗的山水、人文、历史深深融入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山南水北》等创作。

而屈子祠也被修复保护,屈子文化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坐拥端午、龙舟、屈原三个世界文化IP,吸引众多游客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40年后,“寻根文学”的精神仍在延续。

2024年11月,“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在浙江大学举办,韩少功、许子东等当年“杭州会议”亲历者重聚,探讨这一文学思潮的当代意义。

寻根文学思潮的核心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新发现与现代转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作家自觉探寻文化身份,寻找区别于西方的文学表达。

2025年6月6日,韩少功回到第二故乡和文学创作原乡”汨罗,对此有更深远的思考:“在中国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加心平气和、深思熟虑地谈谈全球性文化比较话题。文化新与旧其实是互相缠绕的关系,没有全面的古代或者全面的现代划分,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话题仍然在路上。”

“立传”之本:“寻根文学”的回望与当代价值

正值“寻根文学”思潮兴起40周年,“寻根文学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第一次编委会由宗仁发主持。

张懿介绍,花城出版社将编选出版“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编选韩少功的《爸爸爸》《西望茅草地》等“寻根文学”中、短篇小说代表作中,以及《文学的“根”》等论述,为“寻根文学”立传。

“参与这次编委会,感觉自己活在文学史里,在参与建构。”在谢有顺看来,好的文学都是主题、观念先行,没有主题和观念,文章就不会有深度和风格,而韩少功身上展现的思力有开阔的视野。谢有顺提示,文学从来不是直线发展,而是曲折回旋,是三步一回头。在“寻根文学”的发展中,要持续注意文化求变和守常的辩证关系。

翟业军在研究中发现,思想、文化、艺术界都很受“寻根文学”影响,这股思潮席卷了80年代,并对后续有着持续影响,有着持续的生命力。今天,“寻根”已不仅发生在村庄,还有在上海这些城市。

作为丛书编者,谢尚发希望,丛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研究史料,也能为后来人在40年后重新回过头去再去了解“寻根文学”提供一个出发的起点。

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院长曾炜则从作家与评论家、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高校与地方、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播的互动等方面介绍了韩少功研究所的研究特色与成果。

梓园小径是韩少功定居三江镇八景村后经常散步的地方。再漫步小径,他目光掠过远处丘陵的曲线,仿佛回到40年前的西湖边。

从《爸爸爸》到《山南水北》,从杭州到汨罗,寻根文学40年始终在探索一个命题——如何让“本土化”与“现代化”相互激荡,成为动态丰富的创造过程。

如今,“回望‘寻根文学’四十年”丛书编委会成员们将编选卷册铺在屈子书院的长案上,为这场文学回望写下新的注脚。

责编:马如兰

一审:马如兰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