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手记:“一案双锦旗”背后的质疑与肯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6-06 20:06:1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吴龙

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想说,“被质疑是执行员的宿命”。 

2024年,我接手执行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虽然该案标的不大,只有14000元,但这个案子棘手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申请人的户籍所在地在甘肃省永登县,被执行人的户籍所在地在湖南省华容县,两地相距一千多公里,申请人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并报告被执行人的行踪线索,给后续执行增加了难度;二是申请人身患疾病,经常住院,并且要靠药物维持,这笔执行款可能是“救命钱”,不仅要执行到位,还要执行得快。

为了不影响申请人就医、用药,我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查控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不动产、住房公积金、金融理财产品、车辆、工商注册、证券和互联网银行的财产情况进行了查询,发现被执行人名下多个账户存款仅2449元。考虑到申请人急用钱的实际需求,我马上从被执行人多个账户几十几百地进行划拨,快速为申请人划拨了2449元的首批执行款。

首批执行款虽到位,但离裁判文书判决的14000元还有较大差距。我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组合拳,同时前往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寻找被执行人以及进行财产调查。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被执行人一家已经都不在户籍所在地,房子也在很多年前卖给别人了。想到附近居民及村委会干部可能有人与被执行人仍有往来,我在村场显眼位置张贴了执行文书,同时与村委会干部讲明案情,以普法的形式告知不履行法律文书的严重后果,希望被执行人在法院强制执行措施的威慑下以及邻居朋友的舆论压力下主动现身。

至此,我基本穷尽了所有强制执行手段,手中已经没有相关线索可以执行了。

我和申请人进行电话沟通,表示当前已经用上了所有执行手段,该案只能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如果后续有新的线索出现,可再恢复执行。申请人虽然表示理解,但对我的“说法”提出质疑,要求我提供强制执行措施反馈证据和财产信息证据。

这种质疑,我在短短两年多的执行工作中碰到过不少,申请人往往把“执行不能”等同于“执行不力”,没有执行到位时容易质疑执行工作的公正与效率。被质疑的当下,负面情绪肯定是有的,但冷静下来,想想申请人的立场,一般也就释怀了。尤其这个案子的申请人,人在外地,身体还不好,兑现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电话那头的执行员手上,执行员采取了哪些强制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她无从得知。当执行员告知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执行手段时,她要求执行员提供相关证据,也合情合理。

我将历次的网络查控结果、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走访调查照片等相关材料邮寄给了申请人。申请人收到材料后相信我确实做了很大努力,真诚地向我表示了感谢,并在明知案件可能已经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坚持给我送了一面锦旗。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一天中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华容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吧?你们跑到我的老家到处说我被执行了,而且还张贴执行文书,把我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我的面子往哪里放?我又没有犯法。” 

被执行人终于现身了。我马上传唤被执行人到法院进行沟通,但被执行人的情绪波动大,经多番释法明理,仍拒不还钱,同时还要求法院必须取消对自己的限制高消费措施、将自己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移除。面对被执行人的拒不悔改和无理取闹,我决定对被执行人依法采取强制拘留措施。当我向被执行人宣读拘留决定书,并给其戴上手铐后,被执行人的态度一下子就软下来了,同意还钱并且表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当日,被执行人将剩余执行款打到法院执行专户,我第一时间将案款发放到申请人的账户上。该案执行完毕。 

结案将近半个月后,申请人又给我寄来一面锦旗,并通过微信再次向我表达了感谢和肯定。

那些穿梭在银行网点与乡间小路的足迹,那些与当事人的深夜通话……一一浮现在脑海中。执行工作很苦很累,但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成就感满满,然后继续出发,风里雨里,为下一个当事人把一纸判决兑现为真金白银。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