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潘灏:以历史之镜映照文艺初心——评话剧《叩响》

  湖南文联   2025-06-06 15:36:57

图片

以历史之镜映照文艺初心 ——评话剧《叩响》

文|潘灏

当舞台聚光灯照亮毛泽东的灰色粗布衣裳,观众骤然被带回1930年赣南群山环抱的寻乌县城——历史时空在此重叠交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话剧《叩响》以寻乌调查为蓝本,是对那段革命峥嵘岁月的艺术复现,也是一面映照新时代文艺创作初心的明镜。

 街巷深处的革命方法论 
1930年初夏,红四军行进到位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城,借此机会,毛泽东针对当地商业和农业情况发起社会调查,并于次年2月整理写成沉甸甸的《寻乌调查》一文,涵盖政治、交通、经济、土地关系等方面内容,共8万余字。话剧《叩响》正是在这篇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使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毛泽东在寻乌的调研轨迹转化为流动的诗篇。难点在于,话剧如何在形式上实现这关键的转换?
全剧设置了两条互为对照的主线:开场第一幕,是毛泽东平缓地自述从登上井冈山三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如今革命形势虽然见好,但信义的失败经验提醒着他,有必要下功夫在寻乌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另一边,是特派员刘致明激昂澎湃的内心独白。他谈到革命导师列宁,谈到共产主义理想,愿意为伟大的革命事业付出生命。随着剧情事件渐次推进,两种道路的分歧越来越明晰。刘致明奉行“城市中心论”,盲目遵从共产国际下发的指令,罔顾中国革命实际,以堪称激进的方式,在小小的寻乌大刀阔斧地推行土地革命。“要在三天内完成分田工作”,在缺少前置调查的情况下,这样的话语注定其具体工作方法必然以忽视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为代价。“仅凭个人经验做调查,是很容易出错误的嘛!”这一切,都迥异于毛泽东讲求扎根人民,实事求是的作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提出的这一观点,后来曾在多个有关调查研究的场合被毛泽东反复提及,亦成为舞台上振奋人心的台词之一。
该剧没有表现真刀真枪的流血场景,却又分明记录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斗争,也许更为激烈。刘致明并非矛盾的根源,而是代表着党内曾出现过的一种相当强势的声音。舞台上,无形而激烈的斗争最终凝聚为毛泽东一声沉重的叹息。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这些分歧的存在,对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未来去向而言,意义深远。它再次提醒我们,革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算盘上的吾国与吾民 
《叩响》以极具张力的戏剧语言,将观众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毛泽东的身影穿梭于寻乌的商铺农田之间,拜人民为师,诚恳听取他们的生活经验。他坐在杂货铺里,手持一张算盘拨得飞快。“小小的算盘珠子,一上一下就是多少人的血汗!”油灯的光晕在陈旧的算盘珠子上摇曳,这一瞬间,不仅是历史的定格,更具象化地诠释了“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编导通过保留鲜活的客家方言、挑夫手腕处的锁链、商铺柜台上的算盘等细节,尽可能营造出寻乌人的日常生活氛围,让观众得以通过物与身心的互动,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在马蹄岗夜话的经典场景中,该剧创造性地将商会会长郭友梅、爆竹老板朱有财等受访者同时并置在狭小的杂货铺内,一时间,深思熟虑者有之,唯唯诺诺者亦有之,众声喧哗,妙趣横生。这与通常想象的整饬有序、一问一答不同,“以民为师”的调查过程,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的。调查者也只有先一步置身于此,沉浸其间,才有可能听到真话、实话、掏心话。此处的场景构造挣脱了传统革命历史剧宏大叙事的束缚,以相对散漫的形式,反而有力地描摹出共产党人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本真状态。
 灯火里的精神谱系 
越是新技术浪潮更迭的时代,文艺创作越需要守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命题。回到我们所处的当下,从历史深处而来的延安《讲话》精神,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号召一脉相承,为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话剧《叩响》将《寻乌调查》八万字文稿转化为舞台表演的成功尝试,恰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生动实践。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剧末,当出场演员依次登上舞台,演员用简短的言语自述后来的人生,身后的大屏幕则用墨字适时打出角色原型的生平、在《寻乌调查》中的对应记载。聚光灯斜照在他们身上,仿若多年前寻乌城内那盏如豆的灯火,又如井冈山上渐成燎原之势的一点星火。虚构与史实的映照,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红色精神谱系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生命力。
帷幕落下时,剧场内不息的掌声犹如时代的回响。真正的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凌空虚蹈的自我陶醉,而应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生活、用心灵感知时代的俯首深耕。将“人民性”内化为充分的艺术自觉,唤醒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既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最好的纪念,亦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