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夏雨:以艺术之笔绘就革命之花——评话剧《叩响》

  湖南文联   2025-06-05 09:29:05

图片

以艺术之笔绘就革命之花——评话剧《叩响》

文|夏雨

话剧《叩响》自登台亮相以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赣州市委宣传部、龙岗区委宣传部和寻乌县委宣传部联合创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以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江西寻乌开展社会调研的史实为蓝本,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革命岁月的大门,开场的叩门声真把我惊到了——咚、咚、咚,不像是舞台音效,倒像敲在人心上,在舞台上生动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主题深度来看,《叩响》有深刻的内涵挖掘。它聚焦寻乌调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简单重现,更深入探究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通过毛泽东同志在寻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揭示了其对中国革命斗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展现了他坚持走群众路线,勇于探索革命新路的伟大形象。剧中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毛泽东叩响郭老板家门的那场戏。他不像个大人物,倒像个拉家常的邻居,揣着笔记本就问起商铺经营、柴米油盐。
图片
得夸夸这戏的舞美团队,简直把1930年的寻乌“搬”到了台上。在剧情编排上,《叩响》节奏明快且富有张力。话剧开篇,三声敲门声后,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登场,正戏拉开帷幕,这种简洁有力的开场方式,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也与全剧快节奏的风格相契合。剧中,毛泽东与刘致明因分田、扩红、是否攻占中心城市等问题展开的三场辩论,被导演和编剧巧妙地融入“群众抗议分田不均”“受人挑唆抢浮财”等场景,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并且利用群众场面与辩论场面的对比,增强了戏剧冲突,凸显了主题。这种快节奏的处理方式,既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紧张革命情势,也适应了当代年轻观众在互联网时代养成的快节奏、大信息量的信息获取习惯,让年轻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于剧情之中。
《叩响》舞美设计极为用心,真实还原了寻乌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寻乌方言与侧屏的翻译相结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1930年的寻乌。舞台中的门,它们象征着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时叩响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之门,这些“门”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在精神层面传递了重要的寓意,成为理解剧情走向和精神内核的关键元素。音乐创作同样可圈可点,曲目元素大多取自民歌,经过重新作词编曲,与当年苏维埃革命实践和斗争相关的交响乐巧妙融合,在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图片
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也为《叩响》增色不少。毛泽东的扮演者周志民在《叩响》中展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底,将毛泽东同志的睿智、沉稳、心系群众等特质诠释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间尽显伟人风范。留苏特派员刘致明的扮演者郭振宇,以其深厚的表演素养,生动刻画了刘致明这一角色的特点,将其思想上的“左”倾与在革命理念上与毛泽东同志的冲突表现得真实可信。其他演员们也都全身心投入,无论是古柏、唐安娜等主要角色,还是众多戏份不多的小人物,都被演绎得鲜活立体,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话剧《叩响》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的作品。它以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舞台表现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成功地将寻乌调查这段重要的历史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貌似,当剧中那扇象征着调查精神的“门”在舞台灯光下缓缓闭合时,当代观众仍能从叩门声的余韵中听见历史的回响——在信息爆炸却认知割裂的今天,寻乌调查中“眼睛向下”的求知态度、“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恰如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着我们破解现实难题的路径。剧中毛泽东和广大农民劳动者(包括妇女)交流的细节,与当代社会治理中“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形成奇妙共振,印证着实事求是思想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图片
相信《叩响》将在未来的演出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动与思考,也为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创作提供优秀的范例。当舞台大幕落下,那扇艺术化的“门”已在观众心中悄然打开——它通向的不仅是1930年的寻乌街巷,更通往每一个人对“从实际出发”这一真理的重新体认,这或许正是这部作品超越戏剧本身的时代价值。
听说《叩响》还要去其他城市继续巡演,真心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走进剧场。毕竟,无论过了多少年,“眼睛向下”的求知态度,永远不会过时。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