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何世华:丹青诉离殇,墨韵唤归魂——评《寻踪·离家的国宝》

  湖南文联   2025-06-05 09:23:36

图片

丹青诉离殇,墨韵唤归魂——评《寻踪·离家的国宝》

文|何世华

在艺术的浩瀚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品能突破媒介与形式的限制,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唤起那些沉睡在民族记忆里的情感。湖南永州青年画家周胜华创作的国画作品《寻踪·离家的国宝》便是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佳作。这幅耗时三个月,从近100幅画作中精心挑选60余幅而成的作品,以残破形态的拼接,构建起震撼人心的艺术图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国宝的漂泊与归乡之梦。
图片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寻踪·离家的国宝》仿佛一座流动的文明博物馆,以艺术笔触串联起历史的脉络。文物作为文明的缩影和时代的足音,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神。画作中,周胜华将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融入画面,与山水、甲骨残片、楼兰书法等中国元素巧妙结合,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

图片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画家以山水为背景,让离家的国宝仿佛置身于熟悉却又遥不可及的故土,这种对比强化了文物的漂泊感与归家渴望。甲骨残片和楼兰书法等元素的加入,不仅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更凸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特质。画作里大英博物馆中被割裂装裱的《女史箴图》以残缺姿态重现,东晋顾恺之笔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虽历经劫难,仍在画中勾勒出古代仕女的端庄神韵,暗喻着中华文明即便遭受重创却依然坚韧的生命力;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辽三彩罗汉》肃穆而立,其写实的面容与袈裟上斑驳的釉彩,在山水背景的映衬下,既展现出辽代雕塑艺术的雄浑大气,又透露出漂泊异乡的孤寂。这些元素共同诉说着文明传承的断裂与接续——那些被列强掠夺的文物,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珍宝,更是打开中国古代社会精神世界的密码。画家将其融入作品,正是要提醒世人: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是中华文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的离散如同文明基因的断裂,唯有寻回,方能让历史叙事完整。

图片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寻踪·离家的国宝》展现了画家深厚的功底与创新精神。工写结合的方式,让画作既有工笔画的细腻精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国宝的精美细节,展现其艺术价值;又有写意画的洒脱豪放,通过灵动的笔触赋予画面气韵与生机。在描绘《神仙故事图册》时,画家精准把握人物造型,线条细腻流畅,如右侧骑鱼仙人,衣袂纹路、面容神态皆纤毫毕现,尽显精微之致;而背景山石树木、屋舍云雾则施以写意笔墨,墨色晕染自然随性,勾勒出空灵悠远之境。二者相辅相成,既以工笔刻画故事细节,又借写意烘托出仙侠意蕴,虚实相生间,将传统神仙故事以独特艺术形式生动呈现。而在刻画《龙泉烛台》时,这幅以龙泉窑烛台为主体的画作展现了传统没骨技法与器物美学深度融合的艺术造诣。画家先以没骨方式大体渲染出烛台轮廓,用色巧妙,展现其古朴质感。趁湿施色与墨加色,增添层次与立体感。干后勾线与多次分染、罩染,细致入微,让烛台明暗、烛身开片的纹理质感皆显。背景融合亦得益于没骨法,使画面和谐统一,尽显传统技法的独特魅力与深厚韵味,在虚实相生间将岁月包浆感凝固于纸本之上。

整幅画作以撕裂的残破形状呈现,这一极具创意的外形设计,堪称点睛之笔。它以直观而震撼的方式,再现了文物在战火中遭受抢夺、损毁的悲惨命运。如《女史箴图》被割裂的边缘、《辽三彩罗汉》面部细微的裂痕,那扭曲、残缺的细节,仿佛是文物无声的哭诉,让观者瞬间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引发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将艺术形式与主题紧密结合的手法,使作品在视觉冲击力之外,更具思想深度。图片

情感共鸣是《寻踪·离家的国宝》另一大动人之处。画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层面,直击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当画面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以孤影姿态浮现时,这种情感共鸣达到顶峰。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伦敦达维基金会的这对象耳瓶,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瓶身所绘的缠枝莲纹、云龙纹与题记,不仅展现了元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更承载着匠人与使用者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然而,它们却在近代因战乱被迫远离故土,成为海外博物馆中的“异乡客”。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瓶身青料晕染的层次感,同时用淡墨渲染背景的孤寂感,让观者仿佛能触摸到文物跨越万里的乡愁。这种艺术表达,直接叩击着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伤痛——那些流失的国宝,不仅是器物,更是铭刻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文化血脉。画作唤起的不仅是对文物回归的期盼,更是每个中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捍卫,让我们在凝视中重拾守护文明的使命感。图片

《寻踪·离家的国宝》以丹青为舟,墨韵为桨,在艺术的长河中载着文明的魂魄溯流而上。它不仅是艺术家对文物流散的沉痛凝视,更是当代中国人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对流失文物的深情呼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那些漂泊在外的国宝必将如游子归家,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这幅画作也将成为这段历史进程中,一曲动人的文化长歌。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