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点线面”,进阶考场作文

  科教新报   2025-06-03 17:08:17

湖南邵东市一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禹优香

高考考场上,语文作文是对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储备知识能力的综合检阅。本文带同学们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的训练,助力作文进阶。

一、切合题意,明确判断之“点”

“点”指文章的观点,在议论文中即论点。“点”是考生根据考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做出的判断,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写作的起点和方向。如果起点和方向有问题,轻则容易旁枝逸出,重则南辕北辙,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所以,审好题、立准意,也就成了作文的“生命线”。跨过这条线,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保住了作文的及格分。

高考反猜题押题,因此最好不要妄想考前背上几篇范文在考场上套用。且不说作文考题中的情境变化多,猜中的概率趋近于零,即便有运气遇上一道看起来和平时某道题比较接近的题,也可能会因表达上的“一字之差”,内涵差之千里。根据我以往的评卷经验,以不符合题目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为立意的作文,或者与之沾边的套作,评分都很低。因此,老老实实认真审题立意,才是王道。

找准这个“点”,可牢记“三合一”原则。“三合一”指题目的意旨、写作者的判断、行文中心三者保持一致,并且后两者必须向“题目的意旨”看齐。理解题目的意旨,说到底就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不同作文题意旨的隐显、深浅、确定还是开放各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分析下面这道作文题。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道题审题的关键在于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下“问题”的变化,出题者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判断,需要考生先根据情境和提问,确定自己的判断,再进一步加以论证。同学们可以辩证式立意,持全面客观的观点,看到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各种机会,解决了很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思辨的维度有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等。同学们如能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出发,提出“答案易得,但思考不应止步,问题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也就精准抓住了题目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使文章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立意起点上。

二、文脉清晰,构建逻辑之“线”

明确观点之后,接下来是如何有条理地展开论述。这就是“线”,即文脉。文脉要清晰,就要构建清晰的逻辑线。这条线要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

构建逻辑线,要挖掘观点的内涵和外延并进行梳理,看看先说哪些,后说哪些,做好安排,遵循事理的内在逻辑层次。内在的逻辑层次思考清楚了,就可以选择适配的外在结构方式。议论文写作,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较多,文章主体部分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的论证结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现文章的逻辑层次。

在构建逻辑线的过程中,过渡与衔接就像文章中的黏合剂,将各个段落、各个观点紧密地连接,使文章读起来通顺自然、一气呵成。例如,在论述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然而”“但是”等转折词,引出不同的观点或相反的论据;用“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总结词,归纳前文内容,得出结论。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二关于“抵达未知之境”的作文中,从人类太空探索的未知之境过渡到个人成长中的未知之境时,可以这样表述:“人类的太空之旅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探索未知的征程呢?”通过这样巧妙的词句,文章的逻辑线得以顺畅延伸,读者也能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三、论证充分,丰富内容之“面”

下一步是如何论证。充分的论证可在四个词上努力: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作为高中生,这四个方面既不太可能也不需要俱佳,能够在某一方面突出或者两个方面比较好,已经相当优秀了。因为这些方面都体现在字里行间,所以在这里我把它们叫作“面”。

要使论证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对观点进行剖析。这就如同用多面镜子来照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其丰富的内涵。在写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关于时间与技术的作文时,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从个人角度,可以讲述自己如何利用时间管理技术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成为时间的奴隶;从社会角度,可以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因过度依赖技术而被时间支配的现象,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人们无暇顾及内心的需求;从历史角度,可以探讨技术发展对人类时间观念的影响,如工业革命前后人们时间利用方式的巨大变化。

论证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充足的论据能使文章更加生动饱满、有说服力。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论据类型,如事例和数据(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时事热点)、常识与普遍规律(如熟语、名言警句)等,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在写2024年高考北京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的议论文时,我们可以引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论证经典思想在岁月流转中的永恒价值。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了合适的论据,并不等于完成了论证。论据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动”证明论点。以罗列论据代替论证,是部分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在保证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准确鲜明的词语和不同句式的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一的作文题,我们可以这样写:“当我们的双手实实在在地捧起时代新科技、新发展的果实,当我们的衣袖确确切切地沾染上岁月更迭、日新月异的一身花香,对于心中的思考、灵魂的疑难,是否得到了明确的回答呢?在我看来,相比于因特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人类的认知能力才是更为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的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这个开头,通过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叠词、成语的巧妙融入,整散结合的句式,写得文质兼佳。长句与短句相间,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有流畅的叙述,又有鲜明的节奏感。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在写作时,能有创意,见解新颖,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都是和同学们平时的视野、思维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不建议临时出新,容易弄巧成拙。

考场写作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考验,需要我们遵循正确的写作理念,明确观点、构建逻辑、丰富内容,拾级而上。

【本文系湖南省省级一般资助课题“导向思维素养提质的高中语文写作序列化教学实践”(课题号:XJK24BSM014)研究成果】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