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5-28 20:29:1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叶竹 通讯员 杜娟
“他生前虽已无法说话,但听到‘捐献’两个字时,眼泪止不住地流。”5月27日,在长沙县㮾梨街道陶公庙社区的一间普通公房内,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悄然举行。21年前因意外瘫痪、全身丧失行动能力的社区居民王红斌,在家人与医护人员的见证下,完成遗体角膜捐献,其遗体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大体老师”,角膜则为2名眼疾患者送去光明,延续了他对世界的眷恋与善意。妻子袁菊香说,丈夫生前最肯帮助人,全家多年来又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援手,他曾多次表示希望身后能“做点有用的事”,儿子王宇祥也很支持完成老人的心愿。
意外瘫痪家庭困难,妻儿21年悉心照料
2004年,40岁的王红斌因意外撞击导致脑出血。尽管经抢救保住性命,他却全身瘫痪,永远失去了自主行动和语言能力,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饮食起居、吃喝拉撒完全依赖他人,仅剩部分手指可微弱活动,妻子袁菊香与儿子王宇祥从此开启了漫长的照料。
“之前每天凌晨4时起床,给他翻身、擦洗、喂饭,夜里还要起来查看是否生褥疮。”袁菊香回忆道,丈夫虽不能说话,但眼神里永远有光,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渴望。不过,袁菊香坦言,长期的护理压力曾让她几近崩溃,但看到丈夫眼中对生的渴望,让她坚持下来。
陶公庙社区工作人员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王红斌家庭十分困难,一家人住的房子是社区免费提供的一处公房,仅靠儿子王宇祥一年三万余元的收入生活,这些年社区和社会组织会给予一些困难慰问。记者了解到,王宇祥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服役期间,他多次参与巡护光纤线路等任务,退役后,王宇祥先后任职长沙县㮾梨街道巡防队员、护林员,白天上班补贴家用,夜晚为父亲翻身、按摩,自学护理知识预防褥疮,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
感恩社会各界援手,希望身后“做点有用的事”
“我愿意一直照顾他,哪怕再苦再累,哪怕他只能眨一下眼回应。”儿子王宇祥哽咽道,21年间,他坚持和父亲聊天,播放王红斌年轻时喜爱的戏曲。家中墙壁贴满泛黄的日历,记录着一家三口共同对抗苦难的每一天。
随着年龄增长,王红斌的健康每况愈下。2024年12月,他因肺部感染入院抢救,病情一度危重。在病床前,家人再次提及器官捐献的讨论。“他虽然无法说话,但听到‘捐献’两个字时,眼泪止不住地流。”袁菊香说,丈夫生前最肯帮忙,是很讲义气的一个人,多年来全家又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丈夫曾多次向她透露,希望身后能“做点有用的事”。
5月27日,王红斌去世后,家人第一时间联系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经专业评估,其遗体符合医学教学标准,角膜达到移植条件。湘雅医学院工作人员郑重承诺:“王先生将用另一种方式培养未来医者。”目前,两片珍贵角膜已成功移植,助两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告别仪式上,袁菊香抚摸着丈夫的遗体轻声说道:“你一路走好,愿你来生健健康康!”从绝望到希望,王红斌一家用21年的坚守与最后一刻的抉择,让被意外折磨的生活有了明亮的注脚。
责编:叶竹
一审:叶竹
二审:朱蓉
三审:彭治国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