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6 19:06:43
文丨阿丙
艺术家、作品、观众三位一体,共谋共生。
三者,都在等待知音。
3月22日开幕的长沙鉴止艺文首展、“泥火万象——当代学院派的美学叙事”经过两个月展期,于5月22日落下帷幕。来自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四位青年艺术家的一百余件作品,如闪烁的星辰,在圭塘河畔留下了璀璨的光影。
看上去规模不大的一个陶瓷艺术展,却是云山院&鉴止艺文创始人夏丹女士十余年学习、实践生活美学的结晶。她自小在山野长大,对自然与美敏感,成年后从事的却是工程建筑行业。年逾四十,夏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憧憬,誓要贴近美与艺术,为自己基因里种下的爱好努力营造一方精神乐土。
三年前,夏丹在圭塘河畔选址建设云山院。院落临水,芦荻萧索,水光潋滟。一方水庭连接着两栋乡村风格的茅舍,融进了茶、花、香和与之链接的传统文化。在探索云山院的发展定位时,经过三年的思考与沉淀,鉴止艺文艺术展厅在夏丹的脑海中逐渐成型。它旨在建构一个艺术家、艺术品、消费者三位一体的美学场域,为城市生活创造出近距离接触当代艺术的互动空间。
“泥火万象——当代学院派的美学叙事”作为鉴止艺文的揭幕首展,其用心不仅体现在创始人及策展人团队对艺术家和作品独具慧眼的选择,还体现在一系列观众互动的策划当中:通过自媒体平台,热忱邀请观众参加艺术家展前茶会、策展人夜谈等多个活动。无门票,观众举手即可参与;零门槛,爱好者举步即能到达。多一个这样的艺文空间,我们的城市生活就不止有舒适的烟火气息,还有多元文化的滋养、艺术创造力的激发。
夏丹在鉴止艺文首展上所作的努力,是希望人们能够贴近、深入而全面地去了解一个艺术展。而艺术家、作品、观众是三位一体共谋共生的,一个艺术展的成功,是这三者深度的相知。三者,都在等待知音。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系系主任杨帆老师的紫砂壶“玉龙”,被多位观众看中入手。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形龙,被定格在紫砂壶的盖钮和把手上。清华美院在读博士刘达的“如隙”紫砂煮茶器系列,其灵感来自于老匣钵千烧百炼的岁月侵蚀,搭配耐火紫砂制成的煮水壶,斑驳如远古的石窟。好些观众盯着刘达的那一套非卖品出神。山西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白月老师的绞胎瓷,散发着看似平静柔美却隐含张力的妙趣。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韩蕴泽老师的雕塑,融合了原始符号、人与动物的元素,神秘中隐含暗喻。
近距离面对作品,与艺术家同在展览空间里,观者提问,作者答疑,亲和谈笑;创意的脑洞和哲思,看见与被看见,聚气的展厅里弥漫着欣喜。这一切,创始人夏丹乐见、策展人乐见、艺术家乐见,观者何尝不乐见。再次深有感触:只有艺术家、作品、观众三位一体,共谋共生,才能成就一个成功的展览。
而笔者在这次展览中,亦收获了“知音”。
这次展览前半个月,三月上旬,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陆续到达云山院。见到这只青蛙的那天正逢惊蛰,有雷有雨,可我麻木的心被世俗的苦闷束缚,消沉了差不多一个月,完全没有感知春天已经降临。
不同角度观察这只蛙的时候,我居然把它给看活了!它大张的嘴唇,好像鱼、狗、人的唇,温柔、众生平等的一模一样的唇。它想跃进玻璃窗外水庭的原始冲动,却被陶泥封冻。我的心也被封冻,没有觉察万物都在生机勃发……深深的怜悯油然而生。眼热,心就活了。
蛙,有着生育的隐喻。“欲望与原始情感通过隐喻与转接在陶瓷中苏醒”。
被这只青蛙唤醒后,接下来的整个春天,我甩开阴郁,走出家门,奔赴原野,奔赴山林,让自己的心率合着春天的脉搏,吐故纳新,开合生长,那些小我的烦闷愁绪便烟消云散。
有冲动地出走,有觉知地停留,便是这只青蛙给我踏入春天的启迪。
附着了这么多的感触和意义,它便是一只有来历的蛙。它从“泥火万象“的展览中来到我的居室,与我相伴未来。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