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之光照亮心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6 15:35:41

文丨顾伯平

聂茂教授一直保持着农家弟子身上那种勤奋、执着和质朴的可贵品质。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和曲折,但他从不消极、懈怠,总是激励自己,昂扬奋进。我与他因红色文化的学习研究而结缘,在不很多的交往接触中,感觉他有一种英雄情感和红色文化情怀,这也许是他积极作为、努力向上的不竭动力吧。

作为文学湘军的重要成员,聂茂是一个多面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诗起步,以散文成名,兼及小说。九十年代末他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他供职于中南大学,直接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他在教学之余,置身于文学现场,虽以文学评论为主,提出过“文学自信力”等一些重要原创性观点,发表和出版过一系列文学评论方面的作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他不断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主要有诗歌(以长诗英雄系列为主)、散文(以中西文学大师群像为主)和小说(以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为代表)的原因所在。

让我欣喜的是,聂茂还涉足少儿文学创作。摆在我面前的《星火成炬》就是一部很好的少儿文学作品,它非常及时,非常具有针对性,既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思想内涵的文学书写,也是对教育部在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价值引领的诗性呼应。全书写的是英雄人物,是各个时期、不同年代的英雄人物、英雄群像或时代先锋,绝大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大家并不那么熟悉或了解的。聂茂对每个叙写对象都充满温情和敬仰,因而笔端流淌出来的是诗意的抒发和诚挚的讴歌,无论是礼赞,拜祭,抑或致敬,都是真情流露,契合时代的脉搏,传播满满的正能量,具有强大的文化育人功能。这些英雄人物、英雄群像、时代先锋都是红色文化的人格主体,其彰显出来的英雄精神、英雄思想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民之魂、国之光,值得每个人珍惜和敬重。

读完这部书稿,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少儿文学同样需要黄钟大吕式的作品。因为少儿文学的阅读者不只有少儿本身,更有广大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大众。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分成人文学和少儿文学的。

我认为聂茂的这部作品就是黄钟大吕式的作品,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主题宏大。作为一部英雄颂歌,本书以《岸英的手》为《引子》,《序曲》写的是瞿秋白。全书以梦想、求索、执着、初心、热血、信念、大爱、担当、奉献、荣光共10个主题为章目,情酣力卓,气势磅礴。每章聚焦5至6位英雄人物。可以说,各章主题也是各个时期的先烈、英雄和时代先锋的共同特征和突出特色,最能获得读者的阅读认可,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在第一章《发芽的梦想》中写了叶挺、赵登禹等,在第二章《漫长的求索》中写了蔡和森、方志敏等,这些人物及其所反映的主题,都与奉献牺牲和家国情怀有关,他们的牺牲与奉献,都顶天立地,彪炳千秋。

二是人物众多。全书不仅写到了夏明翰、陈树湘、张自忠等耳熟能详的英雄们,也写到了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女英雄,如毛泽建、杨惠敏等,更写到了医学界的卓越人物如顾方舟、林巧稚等。同时,书中还写到了战争年代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写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焦裕禄、王进喜,写到了科学家钱学森、陈景润,以及于敏、杨利伟,等等。这些英模人物贯穿了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崛起的整个过程,完全可以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中国英雄史的缩影。

三是结构完美。作者情感充沛,饱含深情,其描绘英雄形象,并不局限于史料,而是依靠史料又跳出史料。尤其结构可圈可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除各章重大主题外,终曲《雷锋的心》,简洁,生动,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余音《赞美诗:英雄在哪里》,一问一答,将全书章节中10个主题统领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毛岸英的“始”到雷锋的“终”,高度契合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美好愿景,这两个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非常高,能够很好地承载从“引子”到“终曲”的重任,使全书形成引子、序曲、主题10章、终曲、余音这样多幕剧一样近乎完美的全书结构。

四是文字优美。该书虽然可归类为非虚构写作,但主要是一首首散文诗。书中每一章的主题都有一个章节页,它是该章的“眼睛”、“魂魄”或引子,是对主题的升华、诗意的阐发与哲理的提炼,仿佛音乐的定调,文字小,意义大,引人浮想联翩。如第二章《漫长的求索》开篇引言:“求索,是未知的旅程,曲折而漫长。/求索,在路上,在校园,在军营,甚至就在睡梦中。求索,为了黑暗里的一束光亮,为了泥泞中的一条正道。”这完全是关于“求索”的诗句。又如第五章《奔腾的热血》聚焦李大钊、鲁迅等文化名人,作者在该章引言中写道:“血,汩汩流出,冰块融化了,一首不朽的诗歌在背诵中复活。”这样的文字很诗意,很空灵,且有哲理意味。同样地,在第十章《砥砺的荣光》中,开篇写道:“荣光,不是花冠的光泽,而是太阳的光芒,像金子一样闪亮。/砥砺的荣光,往往跟国家、民族联在一起……说到底,荣光,是每个人心心念念的一种向往。”这样的文字,是从容的,优美的,雅致的,读起来诗意澎湃,回味无穷。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文学。用文学的方式赞美英雄、讴歌英雄,让红色文化之光照亮心灵,引导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熟悉英雄、亲近英雄,进而学习英雄和争做英雄,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文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个有使命有抱负有雄心的作家的自觉追求。

总之,聂茂文学创作的路子走得很稳,也走得很正,我很赞赏。他的路还很长。他请我写几句话以示鼓励。我欣然应允。祝贺他在文学万花园里不断开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硕果,也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是为序。

作者系著名学者,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南大学红色文化创作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本文系作者为聂茂《星火成炬》所作序文,该书2025年4月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立即入选“中南好书榜”榜单。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