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能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丨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典型事迹

杨乐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2025-05-26 12:03:20

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在抗战烽火中,在建设浪潮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一群人以生命的坚韧谱写着震撼人心的篇章。

自1991年起,我国一般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对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截至2019年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全国已累计有919名全国自强模范受到表彰,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些楷模用残障之躯铸就的时代丰碑,铭刻着个体生命的璀璨光芒,更昭示着集体奋进的精神密码。这种永续传承的自强基因,终将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温暖而坚定的注脚。

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届全国自强模范典型事迹,让榜样之光照亮自强之路。

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典型事迹

朱丽华

朱丽华(视力残疾)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丽华中医诊所所长

朱丽华,18岁时因意外双目失明,但她通过坚持自学成为浙江省嘉兴市首位盲人中医师。之后,她创办丽华中医诊所,30余年为23万余人次提供推拿服务,并免费培训残疾人就业。

朱丽华生活十分节俭,却将积蓄投入公益事业,她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款超400多万元,在2018年还签署器官捐献协议,誓言“一切奉献社会”。她以行动诠释红船精神,成为残疾人自强与奉献的典范。

韩 颖

韩 颖(视力残疾)

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

韩颖,在22岁时因视网膜病变失去光明,但她以坚韧的毅力突破困境,通过盲用读屏软件学习,成为上海首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盲人考生,先后取得汉语言文学、商务英语双学士学位,并成为全国首个参加英语口译认证、通过速录考级的盲人。

2016年,她创立公益机构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带领团队制作无障碍电影300余部,撰写解说词超400万字,通过数字渠道惠及数以万计的盲人,她还发起“小桔灯”助盲项目,为盲人提供就医导诊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她以自身经历诠释“黑暗不可怕”,用公益之光点亮盲人群体的精神世界。

李 楠

李 楠(肢体残疾)

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者

李楠在2003年因公出差时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未向命运屈服。在父母的鼓励下,她于2012年创立“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以“相伴暖阳”“相伴夕阳”“相伴朝阳”等项目开展公益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8万小时,覆盖约20万人次,帮助残疾人、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此外,她担任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并自学心理学为残疾人提供心理支持。从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李楠用行动诠释了“身虽残障、心永坚强”的人生信条。

周月华

周月华(肢体残疾)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乡村医生

周月华,自幼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左腿残疾。她克服身体障碍,坚持完成卫校学业。1990年,她在家乡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创办“西河村卫生室”,为偏远山区近5000名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因山区交通不便,她常年依靠丈夫背着出诊,二十余年间“爬”遍方圆13平方公里的山岭。行医中,她常减免经济困难患者费用。周月华用医者仁心诠释了身残志坚的崇高精神,成为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典范。

李晓梅

李晓梅(肢体残疾)

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李晓梅,自幼家境贫寒,1995年从临洮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渭源创业,历经种植天麻失败、车祸致残等挫折,以坚韧精神从事脱贫攻坚事业。2008年,她投身马铃薯产业,创立合作社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薯、技术并保价收购,带动1.2万多户户均增收5600元以上,累计增收超1.8亿元。她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多个食品品牌,吸纳500余人长期就业。与此同时,她积极投身公益,累计捐赠物资超500万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身残志坚、富民报国的时代精神。

熊 俊

熊 俊(肢体残疾)

江西省肢残人协会主席

熊俊,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脊柱仅靠钢钉支撑,先后经历5次大手术和7次骨折。他凭借顽强意志,在19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当地银行招聘考试,并从储蓄员成长为行长。工作中,他创新提出“无障碍银行”理念,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并建立授信审批制度,为银行挽回数亿元损失。他投身公益,资助经济困难学子,尽己所能帮助残疾人。多年来,熊俊以“常忆相助之人,常怀感恩之心”为信条,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郭二玲

郭二玲(肢体残疾)

律师

郭二玲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一名律师,幼年因意外失去双手,但她以惊人毅力克服身体障碍考上大学,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她放弃高薪职业律师机会,选择投身法律援助事业,专职为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她加入“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代理案件超百起,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她还曾多次深入偏远村庄调查土地纠纷案件,帮助农民工成功讨回欠薪。她以“将法律公平正义带到百姓身边”为信念,持续用专业与热忱践行法律援助使命。

崔连和

崔连和(听力残疾)

齐齐哈尔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崔连和,12岁时因链霉素注射导致重度听力残疾。面对无声世界,他凭借读唇和自学完成学业,考入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后考取吉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他在计算机领域成就斐然,出版12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14篇论文(含4篇核心期刊),拥有6项科研成果,并担任国家级计算机竞赛裁判。他创办齐齐哈尔信息工程学校,帮助众多残疾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同时践行了自己以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持续推动特殊教育发展。

马俊欣

马俊欣(肢体残疾)

河南省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马俊欣,1983年作为河南省郏县文科状元考入山东大学法学院,却在毕业前因体育训练意外跌落导致颈椎骨折,造成重度残疾。但他仍以顽强毅力完成学业,并投身检察事业近四十年。他克服行动不便,每天工作十余小时,曾参与处理多起疑难案件,以专业和耐心传递法治温度。他还专注基层工作,创新推行“周小结、月讲评”等制度提升办案效率。与此同时,他长期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以“检界保尔”形象诠释了“精神不垮,人就不垮”的信念,用残缺身躯书写了坚守法治、回报社会的生命华章。

袁艳萍

袁艳萍(视力残疾)

原柔道运动员、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工作者

袁艳萍,14岁成为专业柔道运动员,后因伤病退役,2004年因遗传性眼疾视力严重受损近乎失明。面对退役与残疾的双重打击,她以盲人柔道运动员身份重返赛场,凭借顽强毅力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2年伦敦残奥会、2016年里约残奥会连续三次夺冠,成为该项目首位实现“三连冠”的中国选手。

退役后,她转型为北京市朝阳区残联工作人员,策划线上轮椅舞蹈课、冰雪运动体验等活动,组织残疾人文创展览,以“成为黑暗中的光”为信念持续照亮他人。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