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人形机器人打起来了!拳拳到铁,还会拍屁股挑衅……

  南方日报   2025-05-26 10:44:10

继北京亦庄马拉松后

人形机器人比赛再次开赛了

这次比的不是跑步,而是格斗!

5月25日晚,《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选手操控了四台宇树G1机器人登上擂台展开格斗比拼。

机甲格斗首秀九大招式

别看是机器人,但它们的招式一点也不含糊:直拳、勾拳、侧踢、膝踢……多种动作组合,打起来有板有眼。

全球首个机器人拳王出炉

这次擂台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三轮结束后,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

倒地后能否在8秒内快速起身,是这场格斗赛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评判依据,也是对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的一次抗压试验。

为了便于理解

以下解说用颜色代称这些机器人选手

根据头套和拳套的颜色

四台宇树G1可以分为

小黑、小粉、小红和小绿

第一场:小黑VS小粉

首场登场的是小黑和小粉,正式展开较量。

一声令下,两台机器人瞬间启动,开局互踹,战意拉满,但打着打着也有些“迷路”。

第一回合,小黑直接被干翻在地,小粉见状虽然没追击,但反手就是一套标准挑衅动作。

第二回合,小粉继续加强攻势,小黑则显得冷静许多。双方不断试探彼此破绽,场面略显胶着。

第三回合,小黑一脚将小粉踢翻。但转眼间,小黑自己也被绊倒,双方倒地。幸运的是,小黑最终率先站起。

第二场:小绿VS小红

第二组对决,轮到小绿对阵小红。

第一回合期间,借鉴前面的比赛策略,开场双方不再客气,一上来就直接腿踢。只是这一回合,小绿操作失误摔了,直接倒地被扣分。

进入第二回合,小绿切换到狂暴模式,打出一套组合拳,还附送了一个挑衅动作,转身拍屁股挑衅

第三回合,小红本打算反击一波,但第三回合刚起势,一脚飞踢却踢了个寂寞,直接原地躺平,比赛就此结束。最终,小绿拿下这一局胜利。

决赛:小黑VS小绿

决赛开始前,官方还特地展示了它们的终极技能——飓风冲撞,不过比较可惜,这场比赛中并未上演这招,可能还需继续打磨。

第一回合,双方默契选择膝踢开场,一上来就缠斗成一团,裁判多次介入分开。小绿虽摔了一次,但并未受太大影响。

第二回合节奏更快,小黑腿法密集,小绿频频用拳还击,但由于接连倒地两次,整体情况不太乐观。

第三回合。小黑稳扎稳打,一记有力的侧踢再次将小绿踢翻在地,而这已经是小绿在本场比赛中的第三次倒地,根据规则,胜负几乎没有悬念。

最终,名为“AI策算师”(小黑)的机器人获胜!

镜头拉近,小黑的机身布满擦痕和撞击痕迹,也足以说明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

揭秘机器人格斗技术难题

机器人格斗,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机器人在格斗中要灵活做出挥拳、踢腿等动作,需要调动多个关节,此外,对机器人的速度要求也很高,如在被打倒时需快速起身,还需要根据场上形势进行灵活调整。

揭秘一、人形机器人如何学习格斗动作?

以参加本次比赛的人形机器人G1为例,它目前已经具备8套基础格斗动作和多个组合动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等。

揭秘二、人类如何操控机器人格斗?

在格斗赛场上,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遥控控制两种方式实现对机器人的操控,可谓是实时操控,人机协同。比赛前夕,技术人员就已经测试了“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新功能。

揭秘三、人形机器人格斗能训练哪些能力?

据了解,真人拳击比赛是不能用腿的,但机器人格斗赛中,由于不涉及对身体的伤害,机器人可以用腿。格斗比赛对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平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赛前训练时“抗击打”“防过热”等极限训练和测试,就是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在极端条件下依然可以行走并做出复杂的动作。摔倒后,还能模拟人的形态自主站立。

揭秘四、机器人格斗赛打开了哪些新空间?

本次机甲格斗擂台赛提供的极端考验环境,能促使算法持续优化升级,提升机器人的性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李高峰:(机器人)有些能力它其实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期待,还有一些能力,我们真正让它去产生价值,产生生产力的这样一个瓶颈点,离大家的需求还有点距离。那下一个爆发期可能就是在机器人的灵巧手、触觉以及操作能力方面。

数次被“KO”,机器人有“皮外伤”

在比赛中,记者观察到,在人类遥控操作之下的机器人也会遇到“意外情况”。

比如主动攻击的机器人反而扑空、失去稳定性倒地,被对手“KO”;机器人退后寻找角度,却意外被擂台围绳缠住;两个机器人在缠斗当中意外卡住,最终裁判出手将其分开…….

“这其实暴露了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周迪教授告诉记者。

G1在本次格斗比赛中,需要面临的是随时会给自己施加干扰的动态互动环境。高度的对抗性给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更多的挑战。记者注意到,上场的机器人不少都有“皮外伤”。部分G1的金属外壳在训练中遭到了外界的击打和剐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划痕。

“G1的运动性能之所以不太受到这些‘皮外伤’的影响,除了是因为内部关节模组、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之外,还与其算法的抗冲击性、多模态感知协同等有关。”周迪表示,格斗中的碰撞和冲击测试能暴露电机、传感器等硬件的薄弱环节,推动抗干扰设计和材料升级,“只有在软硬件的协调之下,G1才能顺利地打完这场比赛”。

“格斗场景能全面检验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控制、传感器融合和智能决策能力,例如动态平衡、抗冲击性、多模态感知协同等。”他认为,这些技术指标能够在未来直接关联工业、救援等实际应用的可靠性。

广东将举办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

值得注意的是,首个以“全尺寸类人身高”的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将于今年12月在深圳举办。

通过高竞技性、强观赏性的机器人格斗场景,该赛事将展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突破,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

据赛事组委会介绍,与别的机器人赛事不同的是,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有四大亮点:

一是参加比赛的都是与人等高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多款参赛选手的属性均不一样,是不同战力的“六边形战士”,这将是一次高燃的观赛体验;

二是参加比赛的单位是机器人俱乐部,众擎机器人公司开放源代码,由各俱乐部通过各种手段训练、升级迭代机器人,开发出机器人各种绝招后,参与擂台PK;

三是开设首档人形机器人竞技综艺节目,融合科技与娱乐打造现象级内容;

四是打造首创人形机器人英雄IP——“机甲拳王”,孵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文化符号。

今年12月,让我们共同期待!

责编:万枝典

一审:胡泽汇

二审:彭彭

三审:文凤雏

来源:南方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