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2025-05-25 22:13:14
我们或许都被告知或告知过他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语言好说,践行却难,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践行,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千百种诠释。
所谓世故,指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圆滑、老练与通达,常以经验积累为基础。它体现为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避免直接冲突。世故者往往深谙潜规则,说话留有余地,行事讲究分寸,既保护自己又顾及他人颜面。但这种特质具有两面性:正面是成熟智慧的处世哲学,反面则可能沦为虚伪逢迎的生存策略。真正的世故应是知世理而不世故,在保持真诚本心的前提下,以柔软姿态与世界相处。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哲学。历经世事沧桑,看透人情冷暖,知晓社会规则与人心复杂,这是“知世故”;但不被世俗的圆滑功利浸染,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与真诚,则是“不世故”。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面对利益诱惑时守住底线,遭遇不公时仍心怀正义。就像一汪清泉,即便流经泥沼,也能保持清澈澄明。这样的人既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风雨,又能在喧嚣尘世中,守护住灵魂的纯净与本真。
人间百态如万花筒般变幻,有人深陷世故泥淖沦为欲望傀儡,有人却在洞悉人性后依然保持赤子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恰似在荆棘丛中开出雪莲,在世俗洪流里修得明月清风,这不仅是处世智慧的至高境界,更是人性光辉的终极彰显。
世故是社会运行的密码本,却也是人性试炼的熔炉。阮籍在竹林七贤中以“青白眼”示人,看似乖张实则暗藏智慧:他看透礼教虚伪却未愤世嫉俗,以放诞之举守护内心澄明;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自嘲“小儿误喜朱颜在”,用黑色幽默消解人生苦痛,正是深谙世故后的通透。他们教会世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泯灭良知,而是如《菜根谭》所言“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现代职场中的“白骨精”们亦深谙此道:面对客户刁难时迂回周旋,遭遇同行竞争时保持风度,处理利益纠葛时守住底线。这种智慧如同给灵魂穿上铠甲,既保护自我又不伤及他人。
然而,若仅停留于世故的表层,终将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季羡林九十高龄仍保有一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童真,面对学术争议始终秉持“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原则。这份“不世故”的坚守,让他成为北大讲坛上六十年的精神灯塔。王阳明龙场悟道时,身处瘴疠之地、贬谪之痛,既未怨天尤人也不愤世嫉俗,反而在困厄中悟出“知行合一”的真谛。他们用生命印证:真正的智者,能将世故的智慧淬炼成精神的养分,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生命在红尘中开出超然之花。
历史的星空里,那些真正被铭记的人杰,无不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者。张謇从状元转型为实业家,深谙官场规则却拒绝同流合污,精通商业运作却始终心系民生,将南通从偏僻小城变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恰如《素书》所训:“见嫌而不苟免”的担当,是人杰的终极注脚。而今日的杨倩,在奥运夺冠的荣耀时刻,既有运动员的飒爽英姿,又有少女的俏皮可爱——刚柔并济的气质,正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模样:既懂竞技场的残酷规则,又葆有纯粹的热爱之心。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从竹林七贤到现代精英,那些被历史铭记的身影,总能在世俗的泥泞中踏出超然的轨迹。他们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既扎根泥土又超脱尘世,在红尘烈焰中锻造出金子般闪耀的灵魂。《道德经》有言:“和其光,同其尘。”知世故而不世故,方能在认清人性幽暗处仍葆有光明,在遍历人间冷暖后依然选择温柔坚定。这般境界,或许正是对“人杰”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 张光友 系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编:薛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灵娜
三审:龚化
来源: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