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25 20:51:06
文|张湘彦
五月的株洲,阳光暖煦,微风轻柔。2025年株洲市“家·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盛大启幕,从母亲节的温情告白到“520”的浪漫见证,从亲子家庭的成长之旅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约定,整座城市被爱与陪伴的热流包裹,空气中流淌的每一缕故事都浸染着温暖。
从“玩乐”到“成长”:在情感共振中见证蜕变的火花
近年来,亲子游市场蓬勃发展,株洲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脱颖而出,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目的地。在这里,亲子游超越了简单的休闲娱乐,升华为情感联结与成长赋能的载体。株洲亲子游的爆发式增长,源于一场“从娱乐到赋能”的深刻转型——欢乐不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蜕变的起点,即便特殊的节日节点,也能成为亲子情感升温的催化剂。
石峰区的 6 条主题线路绘就了一幅“寓教于乐”的成长画卷。宛如串串魔法钥匙,为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在“原始人总动员”活动中,亲子家庭身披兽皮、手持石斧,在模拟狩猎中追溯人类文明的足迹;在“工匠的秘密”里,指尖摩挲木料纹理间,榫卯结构的智慧正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欢声笑语间,孩子们在游戏中触摸历史,父母亲在协作中读懂孩子的闪光点。
如果说石峰区的线路是对历史的回溯,方特科技嘉年华则是一场未来狂想曲:VR星际穿越让全家化身宇航员,AI编程挑战赛的代码与笑声交织成曲。当《山海经》神兽借全息光影跃然夜空,八万张脸庞映照的不仅是科技奇迹,更是家庭共同探索的惊叹。年均百万亲子游客量的背后,是“IP+科技+文化”模式的胜利——主题乐园蜕变为“可游可学”的课堂,让家庭在欢乐中收获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
若说科技是未来的阶梯,神农谷的“森林科学家”计划则让自然成为成长的教科书。凌晨与中华秋沙鸭共醒,深夜搭建星空观测台,三天科考之旅留下的不仅是自然笔记,更是亲子并肩探索的勇气印记。40%的接待量增长,印证了“双减”政策的诗意落地——在这里,自然不仅是风景,更是家庭情感的催化剂。
从“旁观”到“共创”:在深度互动中重构亲子纽带
曾经,家庭游或许只是景点观光的匆匆打卡,而如今,亲子家庭的需求已从“被动游览”转向“主动创造体验”。在株洲,“共创体验”重新定义了亲子关系——父母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孩子最默契的队友。
炎帝陵景区的“小小炎帝传承人”活动中,孩子身着汉服参与祭祖仪式、学习农耕文化,家长通过 VR 技术“走进”上古传说,与孩子共同完成非遗手作。这种“文化活化”的策展式体验,让历史从课本上的枯燥文字,变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工业文明的硬核浪漫,在“匠心智造”游学中展现另一重魅力。中车株机的钢铁巨兽、湖铁职院的机车轰鸣、数字工业中心的机械共舞——这些曾属于成人的震撼,如今化作亲子眼中共同闪烁的光芒。即将启幕的“轨道交通创客节”更将创意推向高潮:亲子设计的磁悬浮模型经3D打印后,将成为中国动力谷的永久展品,让每个家庭的奇思妙想都能镌刻进这座城市发展的年轮。
科技赋能的互动场景里,情感联结也在发生着奇妙化学反应。互动场景中,情感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芦淞机场的模拟飞行舱内,母女共握操纵杆完成翻转,汗珠滴落的瞬间折射出比仪表盘更璀璨的光;天元区卡丁车赛场上,24 组家庭驾驶的双人赛车冲过终点线时,孩子拍打父亲后背的兴奋力度,恰是亲子关系弹性最好的测量仪。这些项目既满足年轻父母“玩中学”的需求,又通过社交媒体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亲子家庭探索。
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醴陵瓷谷的“非遗传承亲子月”:数字绘图板上的天马行空以及天真涂鸦,经非遗大师点拨后浴火成瓷。500 万次抖音播放里,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是:“原来最好的亲子教育,是让孩子看见,父母愿意为他们的梦想弯腰。”
从“仪式”到“信仰”:用爱与陪伴镌刻城市温度
这里的“爱”从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城市毛细血管里流淌的养分—— 是陶瓷匠人揉泥时的专注眼神,是父母陪孩子搭建星空观测台的整夜坚守,是陌生人在集体婚礼现场自发响起的掌声——是千万个“微小的爱”,在株洲的山河间,长成了遮风挡雨的森林。
每年5月20日,株洲湘江畔、神农塔下,总能见证数百对新人以山河为证、以草木为媒,在亲友与市民的祝福中许下一生承诺。从汉服古韵的传统仪式到科技感十足的 VR 婚典,从银发夫妇重温誓言的“金婚专场”到抗疫医护人员的“特殊纪念礼”,每场婚礼都折射着这座城市对“爱”的多元诠释:它是年轻人勇敢追爱的见证台,是银发族相濡以沫的时光机,更是城市向奋斗者、守护者致敬的暖心舞台。
四年沉淀,“520”已超越节日意义,成为株洲人文精神的图腾——爱不仅是私密情感,更是城市与市民共筑的信仰,让“爱”成为连接每一个株洲人、以及即将成为株洲人的情感纽带,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底色。
当醴陵陶瓷婚戒盒在掌心映出彼此的倒影,当300架无人机以夜空为纸写下“株洲爱你”,当公交站牌的光映亮新娘头纱上的蕾丝花纹——你会忽然懂得,这座城市,早已把最柔软的浪漫,熔铸进每一块砖纹、每一缕晚风里。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瞬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株洲的夜空,照亮了每一个人心中对爱与美好的向往。
株洲答案:在科技与人文的经纬间绣出永恒
当其他城市追逐硬件比拼,株洲已编织出亲子关系的“增强现实网”:一端系着孩童触碰未来的指尖,一端连着父母回望成长的眼眸。让父母看见孩子眼中的星辰大海,让孩子触摸到父母掌中的岁月沉淀。
在这里,旅行是家庭情感的“系统升级”,城市是代际共鸣的“第三课堂”。在这里,永恒不是时间的停滞,而是无数“此刻”的光合作用:是父母陪孩子等待瓷胎冷却的30分钟里,阳光在窑炉观察口织就的光网;是全家为高铁进站倒数的3秒,心跳与铁轨震动形成的共振频率;是新人在“520”星空下宣誓时,北斗七星与婚戒钻石交换的微光。这些瞬间,如同一粒粒珍珠,被城市的时光之线串成项链,佩戴在每个家庭的记忆颈间。而株洲,也正将“陪伴”升维为一种城市哲学:用文化IP唤醒代际共鸣,以科技赋能记忆留存,借服务细节传递人文关怀。
当我们挥手作别株洲五月的微风,带走的不是某个景点的照片,而是重新学会了用“共同凝视”的目光,在寻常日子里,雕刻永恒。下次重逢,愿你我持“爱”的罗盘,在株洲的街巷间,继续打捞时光长河里那些闪烁着陪伴之光的碎钻。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