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5-25 13:22:40
香包,古称香囊、艾符,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艾虎”习俗。古人常于端午节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或用彩绸剪作虎形并插艾叶,佩戴于胸前或头发上,寓意驱瘟避邪。
传说中,张天师于五月初五骑艾虎巡游四方,所到之处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化为灰烬,妖邪退散。艾叶本具杀菌驱虫功效,虎又象征威猛镇宅,两者合一,体现了古人求安宁、祈健康的心愿。
端午节,人们尤其喜爱虎的形象。许多地区的儿童会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甚至后背贴虎头布饰,希望在“百兽之王”的庇护下健康成长。艾符则以五彩绸布缝制成粽子、桃花、葫芦、小动物、五毒等形状,内填艾叶、雄黄、白芷、丁香、冰片等芳香中药,有驱蚊避秽、清新净气之功效。
香包多由年轻姑娘亲手缝制,端午节当天送给弟妹、侄儿女,或自己佩戴,形制精美,小巧玲珑,色彩艳丽,被誉为“佩在襟前逗人爱”。部分地区还保留“扔灾”习俗,节日当天将佩戴的粽形饰品和香包丢弃,寓意驱逐灾祸。
香包也常作为情感寄托,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姑娘用棉织品和丝线绣出花卉、鱼虫、人物等图案,赠予心上人作为定情信物,既美观又含情意。
佩戴香包的习俗,也源于“驱五毒”的民间传统。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北方一些地区会用彩纸剪出五毒图形,贴于门窗、墙壁,或用针刺其头,挂在孩子手臂上,象征“刺死毒虫”。也有用黄布做成葫芦形袋子,装入五毒纸形,以镇邪封毒;或将五毒串成长串,配上艾草、菖蒲、大蒜等,寓意用刀剑斩毒、用锁封毒。人们将此挂于门前,称为“悬端午景”,以示避邪迎祥。
香包、艾符与驱五毒的种种做法,体现出古人对防病祛疫的关注。实际上,这些习俗也潜藏着卫生与健康理念,尤其香包所含芳香药材确有一定驱虫抗菌作用,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关于香包的传说也广为流传。相传古时汉中盆地年年夏季爆发瘟疫,百姓只得进山避难。一年端午,八仙之一铁拐李看到一妇人背大抱小涉水逃难,见她舍弃亲儿、救邻家孤儿,深受感动,赠其药包保平安。妇人回家后将药分赠乡邻,当年凡佩戴者均未染病。此后,香包作为避疫良方广为流传,而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也由此流传至今。
从古至今,香包不仅是节日佩饰,更承载着中国人趋吉避凶、护佑安康的愿望。它小巧的身躯里,藏着的是文化的延续,是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爱心传递。
文/徐淑荣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张丽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